在看到有关南明历史相关的书籍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在李自成在北京逼死明末皇帝到清朝统一中原这一段时间内,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即便在正史中,南明这一段历史也极少被提及,好像被人有意无意抹去了一般。唯二知道与这段历史有关的人物也就是李自成和郑成功了。
为何南明不像南宋那样为人所知呢?
南宋有明确的政治核心,政权有着长期性和稳定性,而在南明,各方势力内斗,几乎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南宋朝中虽然内斗严重,但是出现过很多名将,比如岳飞,吴玠等等。而南明,不管是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抑或是永历政权,掌权者或是懦弱,或是沉湎于表面的繁华,安于享乐,不思进取。而大多朝臣并没有看出清廷的虎视眈眈,只是一味内斗,争权夺利。虽然有着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和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军,可是作为掌军权的两位却在一些军事决策中屡屡失误,败于清廷,只能不断从中原繁华地区后撤。
有国不亡,党争不惜
内斗源于党争,在很多朝代都有着各个势力的争斗,而党争带来了很多危害。很多臣子渴望一人之下的权势,于是出现了两个或多个党派,而皇帝需要维护皇权,则放任各个势力的争斗,在必要时,扶持一下被打压的毫无反抗的一方,或者是换一个新的势力,与强的一方势力相抗衡,反正皇权之下不允许一家独大。
“争愈甚,官邪愈多,民害愈深,封疆愈危”《宋论》中,这句话可谓是将党争之祸的危害犀利挑明了。党争越激烈,处在党争漩涡之中的官员极少能够独善其身,大多为贪腐之辈,而这些官员获得的财物大多是搜刮平民利益,压榨平民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民脂民膏。更有甚者,没有底线的官员为了压制对手,与外敌联手,将本国土地拱手让人,比如,秦侩主张降金,且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名将岳飞。
内斗危害之深,无法想象,可依旧有无数人为了权势,前仆后继,如飞蛾扑火般各种争斗不息。
在南明的端端几十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个政权弘光,隆武,永历的更迭,还有农民军出身的大顺政权等等。而政权更迭的背后,是明末各方势力成了一盘散沙的写照,是不同利益共同体的相互博弈。即便清廷最初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后来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北京,山东等地,而弘光朝廷的统治者及臣子们还做着效仿南宋偏安一隅的美梦,甚至还想着“借虏平寇”的方针,想借着清廷的势力去剿灭农民军起义的大顺军,而这无疑是引狼入室的昏招。前期,以弘光政权为首的复明派和大顺政权各自斗法,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对方,直到后期,清廷不断攻克中原的势头很猛,他们才意识到应该联合起来抗清。然而即便是约定联合抗清,这两股势力却分别代表着两个阶级,官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而在这两个阶级中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内部纷争不断,最终各方势力被打散,不断后撤,最终偏安一隅。
在这一段历史中,看到书中满满充斥着斗这一个字。更严重的是内斗,斗来斗去,只为了一个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