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教小学编程的时候,我使用的是“按制作步骤教编程”的方法。它的主要步骤是:
1.教师演示图片素材怎么导入,学生模仿进行导入。
2.教师演示第一个程序买指令从哪里取出来,连接到哪里从,学生模仿着把第一个指令取出,并连接。
3.教学演示第二、第三个指令,学生模仿第二、第三个指令。
4.教师完成了作品,学生也完成了作品。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本节课完成后,学生可以制作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小程序,展示效果好。
不过,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它是一种按直觉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回想自己制作一个作品的过程并原样教给学生,虽然可行但效率很低,主要缺点体现在:
1.一节课的新知识太多,导致课堂没有重点。
2.复杂知识引入太早,导致学习难度过大。
3.制作步骤太多使得课堂频繁在演示和操作之间转换,导致课堂节奏混乱。
综合起来课堂的情况就是看上去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作品,但是下课随便选一个学生,他很难说出这节课学了什么。
要更高效的教学,就要使用教育理论对小学编程课堂进行改进,具体是如何改进的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