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美玉。最初,都是一块原始璞玉。想要让这块璞玉,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玉器,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无数次的用心雕琢,细心打磨。
在父母心中,每个孩子都是无价的宝玉,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谨小慎微地呵护着,唯恐磕了碰了摔了,害怕稍不留神,会伤及手心里的宝。颇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该雕之处要舍得下刀,该琢之处要忍心打磨。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呵护着手中的宝,盲目疼惜,在内心深处,无法忍受自己宝贝的受屈受罪受伤,那他只能永远是块璞玉,而无法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只有舍得磨练孩子,他日才会成大器。
孩子是块神奇的玉石,如果父母有心的话,应该会琢磨他;老师负责的话,能够雕琢他;孩子懂事的话,也可以自我打磨。换句话说,对于具有能动性的孩子,家庭教育可启蒙他,学校教育能引导他,自我教育也可提升他,社会教育能教化他。诸多的途径的结合能使这块神奇的玉“成器”。
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前,已在心中祈祷千遍万遍:学校啊,我送你一块无价美玉,你可一定要还我一件精美玉器啊!老师啊,请您一定用心用情对待我的孩子啊!请您一定用心血用汗水,将我的宝贝雕琢精美啊!
几乎每个父母在送孩子来学校时,都会诚恳地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该嚷就嚷,该打就打。可是真的等到孩子有错,老师施教时,有的家长便会对孩子千般坦护,对老师万般责难,甚至向学校提出诸多无理要求。
既然孩子是块神奇的玉石,那我们在雕琢时就应多多操心费神。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夸一个人“温润如玉”,那么在雕琢玉的过程中,言行、态度、情感也应该无比温润,要有“春风化雨”的信心,有“润物无声”的耐心,有“水滴石穿”的决心。
对玉石精雕细琢的过程,不能大刀阔斧,但该敲掉的一定不心疼,该打磨的一定不手软。这样,才能使精美的玉器“胖一分则显赘,瘦一分则显柴”。做到这些,当然需要耗费工程师太多的心血与汗水。
还要根据玉石的形状特征,设计出不同的造型,选择出最佳方案,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美的玉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构想,以及“千人一面”的景观。
家长殷切的希望,学生拳拳的报负,老师艰巨的任务……三位本一体,目标应统一。但是,家长与老师不知什么时候成了矛盾体:孩子犯错,老师不能批评,否则“伤其自尊”;孩子受伤,老师受责难,“未尽监护之责”;严格管理学生,“束缚其个性的发展”;给孩子宽松的氛围,则是“疏于管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成了高危职业,班主任更是“灾区震中”。
对玉石的雕琢很重要,不能弃而不理;孩子的发展更重要,不可“因噎废食”。总能找到一种平衡法则,使老师站在学生面前,用心用情用力而无顾虑吧。
家长不要因“惜玉”而不忍“下刀”;老师不能为规避风险,害怕“承担责任”而畏葸不前。社会不要因琢玉过程中,出现的裂纹而对学校施加压力,对老师横加指责……
最可怕的是,孩子从不认为自己是玉。他认为自己是“罐子”,且是瓦罐或陶罐。不知自珍地随意磕碰,直到磕成破罐,然后更加肆意地“破罐破摔”……
可惜了,原本会是好好的玉器!
也许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块天价的赌石,苦于无人发现其价值。于是心生怨愤,在自怨自艾中虚度光阴。与其叹息世间缺乏“慧眼”,还不如努力呈现自己的不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玉石,会被发现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美玉。父母精心、老师用心、自己上心、社会齐心,能将其雕琢成为精美的玉器,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