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想起来今年过年期间走亲访友的经历,我还是有很多话要讲。
趁年轻多读点书,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谈吐和气质里
过年那几天跟着爸妈走亲戚,有近亲有远亲,有平时经常见面,时不时就微信上发个红包问候一下的亲人,也有那种见了面不知道该叫什么的七大姑八大姨,逢年过节吃饭喝酒是免不了的,而酒桌上的话题往往也不甚相同。
“在哪上学呢?什么专业?”
“xx大学,西安呢,读机械专业”
“这个大学在西安吗?一本还是二本,以前怎么没听说过,机械专业不好吧,最近几年都不怎么景气”
“……”
“什么时候开学?大学很轻松吧”
“正月十七开学,还……还好吧”
“最近几年念书越来越没用了,我们家娃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一个月拿好几千的工资呢”
“……”
“几年不见小伙子长大了啊,今年得多喝酒啊,替你爸喝!”
“叔叔我喝不了多少的”
“没事没事,多锻炼就能喝了”
“……”
“再过几年该毕业了吧,得去一线城市发展吧”
“不了,现在还没想好,可能呆在西安”
“呆在西安有什么前途,怎么不去北上广”
“……”
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平时熟络的亲戚倒也还好,反倒是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总是跑过来问这问那,从城市、大学、专业到有没有脱单、打算在哪定局,乍一听,仿佛是满满的关怀,可是一年才见一面,他们对我们又了解多少呢?生气的是,总有些人习惯于把自己的三观强加于别人身上,觉得读书就是没用,觉得不去北上广就应该呆在小县城,觉得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应该找个对象结婚,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他们还是喜欢把自己年轻时候的那些观念代入到现在的年轻人身上,还喜欢对别人的未来指指点点。
我就想问一句,你们这么“关心”别人,不累吗?
其实并没有对文化程度低的人的歧视,上一辈里面,有人没有太高的文化程度,而凭借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和自己的奋斗,在这个小县城过着还算富足的生活,但这并不是随便对别人未来指手画脚的资本,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不是身为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提点,更多的是炫耀和毫无帮助的建议。而他们在酒桌上的话题除了这些虚情假意的关心,还有对工作中鸡毛蒜皮小事的介意和骂骂咧咧,家长里短的牢骚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他们的言语中不曾有多少正能量,听着这些没什么作用的说辞,反而更加迷茫了。也不知道和他们该从何聊起,聊天变的异常艰难。
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有些亲戚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也不算很高,但是他们深知学习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自己苦点累点也是为了给家里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一个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知识、对学习都有一种崇敬和向往,而且往往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规划。
有些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就属于上面说的一类人,他们从小县城走出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大学经历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同他们聊天,总觉得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聊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他们会给我一些可行的建议,聊电影、音乐,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并且能够认同我的喜好,聊未来的人生规划,他们也会以他们的经验来指导我们,跟他们聊天是一种享受,并且不会觉得累。
走完亲戚跟妈妈说:“看来多读点书还是有点用的,起码跟人聊天的时候会让对方觉得舒服。”
妈:“废话,不然这么多年白培养你了”
面对那些和我们处于不同的圈子,三观不合的亲戚,就保持基本的礼貌,假装认真的应付过去就好,而那些和我们有共同语言的亲戚,不妨敞开心扉,聊聊人生,谈谈理想,也是种不错的体验。
愿你们都可以找到谈得来的人。
by——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