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早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决定早早的起来到公园散步。其实,也并不算早,时间已经六点二十分钟,只是时令的缘故,再加上天气阴沉,室外还是夜味朦胧,却是冷的出奇,近日天气预报将有小雪降临,有这样的前兆,也就不足为奇。
真的是有点早,春节的缘故,凌晨的大街上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不夜天,偶尔有人行走在干净清冷的大街上,开始晨练的步伐。空气是冰冷的,思维却是活跃的,它以发散的状态蹿上了树梢,越过了楼群,在城市的道路之间行走,飞向了乡村的田野,弥漫在老家的大街小巷。
炉火旺旺的,室内温暖如春,灯泡亮亮的,一年内难得一见的灯火辉煌。远处的鞭炮再次的响起,乒乒啪啪的在扰动着人的心扉,再也难以睡下去。虽然有父母亲一再嘱咐要多睡一会儿,心却飞向了玉树琼枝、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皑皑白雪世界。
母亲在灯火中已经早早的起来了,焚香祷告上苍给我们贫困的家庭一年的好运气,人人幸福平安,家庭财源广进。香烟缭绕,朦朦胧胧的烟雾笼罩着小小而又温馨的家庭,柏枝制作的香味道纯正,香气扑鼻。
新衣服在除夕晚上已经套在了经年穿着锈迹斑斑的棉衣棉裤上,虽然没有起床,但已经是看过了一遍又一遍,渴望的眼神激动的心,颤抖的小手抚摸了一次又一次。母亲赶制的千层底在炕下,除夕晚上已经试过,绵软舒适,在屋里已经走上了好几圈。
近处的鞭炮响起来了,噼里啪啦的震耳欲聋,母亲也已焚烧祷告完毕,一声令下要我们起床。在我幼小的心里,穿新衣服是一个盛大的仪式,不必说昨天晚上的准备,也不必说穿衣服的过程,只是穿上新衣后,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的在镜子前端详,一次又一次的捋衣服,满满的笑容便在镜子中绽放开来。
大声的念着“大年五金开头门,开开头门接财神,先接金后接银,然后再接聚宝盆,聚宝盆里有银钱,一年四季保平安”中,打开街门,父亲在正大门的位置摆上一个“绊脚棍”,一是期望把一年的晦气绊在门外,二是把家里好运气拦在院内,整个家庭一年之中和泰平安。
当我们弟兄四个都起来之后,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屋子顿时蓬荜生辉,温馨温暖的氛围弥漫在屋子的角角落落。母亲在桌子正前面放上一个玉米皮编的草垫儿,正式的拜年仪式便开始了,先喊一声爹,再叫一声娘,紧跟着说上一声“磕头了啊!”,曲膝下跪,虔诚的低一下头,盛大的礼仪便在一喊一跪一低头中完成了,父母亲高兴的应着,孩子们长大了,这足以令人欣慰。
大哥说一声“我们到街上磕头去吧!”我们应允着,迫不及待的向夜幕中走去,空气中弥散着鞭炮、香的味道,年味儿在清冷的空气中酝酿着、发酵着。
我们的辈分比较小,整个小队几乎是挨户挨门的上,整个磕头的过程像是打仗,天空依然是黑漆漆的,谨遵磕头习惯的人们在大街小巷中传着,光亮的手电灯和香烟在一明一灭的亮着,在相遇的一刹那,会相互客气的、热情的询问着:“今年起的早啊?”“五点钟起来的吧?”早起预示着勤劳,早起预示着福禄寿,早起预示着一年的好运气。
“一夜起双岁,五更分两年”,我们家对门的老奶奶有在除夕晚上守岁的习惯,在我们小辈们到她家拜年的功夫,她已是满面倦容睡意朦胧了,磕头的礼仪到来的时刻,“老寿星”眉开眼笑,精神饱满神情抖擞了。
雪在簌簌的下着,脚下在“嘎吱“”嘎吱”的响着,刚刚走出“老寿星”的屋门,另一帮磕头人迎面而至,一番哈哈的问候语,一阵关怀备至的客套话,一根香烟递过去,擦肩而过,磕头的事情还多,路还远。
每进入一家,都进入了一个温馨温暖的场所,每一个电灯都在发射着亮光,每一个香炉都是香烟缭绕,刚刚烧过的纸灰还在地上翩翩起舞。主人在忙着迎来送往,看着长大的一个个后生,眼里面透着慈祥,嘴里面说着祝福的话语,手里递着花生、糖果、香烟,一个劲儿的唠叨着:“不用磕头了,来了就有了!”可每一个头还是要磕,祝福的话语还是要说,物品还是要递送的。
街上人来人往,处处有打着灯笼的小孩子,天慢慢的亮起来了,房前屋后的情景和每个人的表情也显现出来了,家家张灯结彩,人人新衣新帽,都是结伴而行的小队伍,都在积极兴奋的赶赴的一个又一个磕头的盛会。在天还黑的时候,是男子汉们的磕头队伍,代表着家庭的先锋队,随后才是家庭的媳妇们结成一对,去给老人们献上一年的祝福。若是家中有新媳妇,就要在婆婆的带领下,和妯娌们开始磕头的新里程了。
家中的长辈三叔,离我们家较远,磕头必至的,备有糖果、花生、香烟,还格外的准备上了薄酒一杯,小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轻易去喝的,等长大了,这杯酒每次去都要喝的,辣辣的烧心钻肺,身子顿时热乎了起来,像严冬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们的身心。
若是同一辈分的人到达了同一家,就是热闹非凡的时刻,有好事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声令下:我喊一二三,大家共同喊共同磕头。然后,呼啦啦的跪倒了一大片,这是一种极为盛大的礼仪,是难得一见的场面,它见证了家族的欢乐,见证了春节的美好,美翻了叔叔婶子、大伯大娘们。
在街上磕完头的功夫,已是天光大亮了,太阳露出红彤彤的笑脸,观瞧着这个热闹非凡的世界,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已经在村子外边的坟地上响了起来,人们又祭拜过世的先祖长辈去了。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一年的最初一天,祭拜先祖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
在我的老家在一年最后一天祭祖,我们那儿都要带着上坟汤,还有饺子等供品,而在初一这天上坟的时候,并不带上坟汤,只带枣花等供品,仅隔一天的上坟代表着两年,而携带的物品又绝然不同,多少年来我并没有明白其中的缘由,但深知饱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敬重先人,教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