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天随笔,又是一天坚持,又是一份对自己的交代。
从今天开始每天8:30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一个夜猫子,又有刷网的习惯,晚睡晚起才是生存之道。但是现在逼得要早上7点多起床,打仗一样的给孩子做饭穿衣,置便当,驱车上学,当然,在此之前要把孩子和自己都弄得光鲜。
孩子3岁了,上了个正规而幼儿园,小小年纪有了操行。其实我们孩子19个月就去了一家托班,算是个daycare吧。所以说道北美这边的小孩子教育,不才不敢说很了解,可是说个一二还是没问题的。
回国的时候总有人问我,都说西方教育好,他们在教什么?对于比较要好又心理强大的,我一般直说:教我们觉得没必要教的东西。
美加真的不是台湾日本,社交礼貌也教育,但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翻译到了中国本土一般说:注重兴趣,挖掘潜能。与其说注重和挖掘,不如更看看精髓,就是不破坏。兴趣和潜能与生俱来,不打压才是正道。还有,就是生存的基本能力。比如一岁半的孩子穿鞋脱鞋,老师就让自己动手了。不会怎么办?求助。求助得什么,模仿。模仿个大概之后呢?看细节,自己思考。应对。不会穿鞋,老师就拿自己的鞋子示范一下,可是小孩子鞋子系带子老师没有,那就自己松一松带子,最后一拉。遇见问题:求助——模仿——观察——调整——思考——应对。小小一个穿鞋的学问居然是终身受用的思考方法。估计我们的家长会觉得穿鞋有什么好学的。
还有一个例子:小孩子玩滑梯,本质上没有秩序。秩序是人类文明之后才发明为了迎合文明的工具,在不在人性本身范围其实有待考量。谁快谁得,自然没人愿意排队的。学了一个外国词儿share,其实大部分时间不管用。管用的词儿是:turn。如果你的孩子慢,告诉他快跑才会有机会,甚至才会有公平。别人看你小,让着你,呵呵,看运气。如果你现在真的小跑不过别人,没关系,你会长大的。有时候家长喜欢把保护孩子的内心挂在嘴上,可是孩子的内心并不脆弱,更何况从小知道了真相并且适应了,比长大后的童话破灭要好。分析,看透,找逻辑,是为什么同龄孩子间外国孩子的演说能力何思辨能力高于我们孩子的原因。
再说到教育,我们的印象中教育好像是特指学校教育。其实,从孩子开口说话那时起,沟通已经建立,换句话说,孩子有了受教育的能力,于是教育已经开始了。不要忘记哺乳动物都很会模仿,一言一行已然是教,只是没育。在北美的社区中心,孩子们跳舞唱歌学钢琴,没有白人爹妈盯着看,要不早跑出去喝咖啡了,要不就在落地窗外看看小说,全然不理会孩子在里边干嘛。实在孩子出门找来,轻轻夸一句,接着就是时间没到回去吧~~~看着都冷冷的,可有没有想过,孩子看见在外读书都不理自己的父母,那种状态名叫专注。一般期待孩子成为钢琴家舞蹈家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那些家。不然他们会明白,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专注比扔钱要管用的多。
真正让我感慨的,是这次回来,和邻居的小女孩聊天。小女孩15岁,华裔,不过现在的第一语言估计是英语了。对着电脑在做Excel。因为本来就还熟络,我上前问她是不是寒假结束了,进入了新学期?她说是啊,这不是帮老师收录成绩算学分嘛。我笑笑问:那你很优秀啊,老师让你做这些,是班长吧?(我实在想不出班干部用英语怎么表达)。小姑娘脖子一扬,我是很优秀,但是这份工作是轮流的。我们也没什么所谓的班长,班长也是轮流的。任期内还可以辞职,只要你找到人来顶,不过你就算担保人了。成绩别人做,出事你担着。然后我问,你们寒假作业是什么啊?(说出来这话,我就立即脑补了我那时的寒假作业,不堪回首,不寒而栗)。不脑补还好,刚回忆她就答我了,伴随回忆听见回答几乎脑溢血:寒假作业是,完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天哪!我定定神问她:那你,做了什么?
我把我的游泳成绩提高到了省队水平。
那别人都做了什么?都是体育方向的?
什么都有啊!做航模;写剧本;自制温室种鲜花,;还有去打工的,然后买了一张去魁北克的机票,旅游拍照。哦,还有一个同学跟爸爸去找房子了,然后画了一个自己车库改造的设计图。还有一个同学列了书单,看了王尔德,龚古尔,雨果三人每人三本书,写了读后感最后分析他们的上升星座~~~还有健身的,做面包的,还有一个老外每天做一样中国菜,拍摄制作过程做了很漂亮的PPT。还有做乐队的,写了歌,拍了视频;还有一个同学喜欢打游戏,学习游戏编程,写代码~~~
请原谅,后来我已经听懵了。更请原谅,这要是在我们那时候的毕业班,我一定是联合几个小伙伴给教导主任一顿胖揍!如果心情好,我可能会把行动策划部署安排,做成一个小型的商业计划文本,拉点赞助。
正巧刚才看了林奕华导演的访谈,以此做个结束语吧。林导说太多人把婚姻看成了目标,而里边最缺乏的元素就是爱了。于是结婚了粉饰太平,其实里边一塌糊涂。懂的人就会说,一切看似辉煌的里程碑,便是更大的挑战,和成多的风险。不禁想起了现在华人的名校热,居然有人捐50几万加元,为孩子争取一个面试机会。而没考上,跳脚大怒:拿了钱怎么不办事儿!还有考上的,不到一学期退了学,哭着喊着要把捐款拿回来~~法制社会,说好的捐赠呢?我只是觉得这些人不懂得名校的核心,扯远了,可以说到哈佛早上4点得图书馆,其实上了名校不仅不是保险箱,而是更严格更残酷的竞争环境。上了精英学校少了精英内核,呆着是很难受的。
突然想起和那个去迪拜的姑娘临走前的对话,提到俄罗斯童模Angelina Kurkina,我说你看人家孩子,9岁,就从那眼神看看,这辈子当模特都没问题了。她接口,这北美孩子啊,13,4岁就确定了人生目标,接着就这条道走到黑了。再看看咱们,报专业那会儿看成绩怎样,23,4大学毕业,才想想这专业行吗?能干一辈子吗?晃晃悠悠快30了,想起或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了,再来个几年磨合,最后能坚持的人一半不到,另一半注定蝇营狗苟了。我笑着安慰:别那么悲观,你这不是下决心去中东做慈善事业了吗。她瞪了我:我都35了,娃他爹都不见人呢。做慈善是只有他们不嫌我穷!不过,也的确是自己一直想做做的事情。只是比那些歪果仁,晚了一倍时间。
我说,好在你还有目标,去吧。去了,也许后悔一年;不去,注定后悔一辈子。
哎~~怎么没人早和她说呢:最慈善和当银行职员一样,是想做就该努力去做的事情,不是沽名钓誉该被吵醒的愚蠢梦想。这是我们书本不教的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