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气一词是把自己的感受提取出来的一种方式,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
在原生家庭里,从小到大,我们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妈妈总是因为工作上的疲惫或者婚姻生活的不满导致情绪失控,进而产生众多不良情绪,一旦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就会用糟糕透底的语气来“对付”我们。比如把一个盘子给打碎了,她就会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我们:你们的手残废了!亦或者用凶狠的眼神来注视着我们。那时候的我们,嘴里不敢顶嘴,心里却一万遍的说着:别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自身的感受,用正确且不伤人的语言语气表露出来,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秉承父母以前教育我们的那一套方式和理念,而是一直学习着正面管教的育儿理念——和善且坚定。其中,里面有一种方式能很好的跟3-6岁的孩子一起沟通交流和互动:那就是非语言沟通。
2
在习得非语言沟通之前,首先要学会感受:感受情绪上的变化,感受情绪所带来的头脑风暴,感受情绪上所传递的深层信息。学习理解孩子并与其沟通,意味着要破译她/他的非语言线索,理解他/她的感受,并且还要帮助她/他理解他/她的感受。
感受是能力的语言!
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
留心你的感受,能够帮助你决定该怎么做,或者让你知道你需要作出改变。
每当女儿情绪来临,我都会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倾听并认可与接纳她的情绪。
“妈妈,你看,我画了一只大怪兽!”她兴奋地说着。我蹲下来,感受着她的喜悦,“哇~,真是太酷了,这只大怪兽看起来很吓人。”我注视着这幅画,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表扬着她画得如此形象。女儿很开心的笑了笑。
“妈妈,我很难过!”
“妈妈,我很孤单!”
“妈妈,我很生气!”
……
四周岁的女儿会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结果是平时育儿过程中给予的非语言沟通中的鼓励、眼神、姿势、面部、身体等各方面的接触和信息传递。
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的留意我们给孩子发送的讯息——以及语气和行为是否一致。孩子们会注意到我们的行为,远远超过对我们话语的注意。
比如:每次送女儿去幼儿园离别时候,我总会蹲下来给予拥抱、亲吻她脸颊并发自内心的说了句:妈妈爱你。别看这么微不足道的动作,却能正确地传递给孩子听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爱她的。爱,就要表现出来、表达出来!
非语言沟通的元素:眼神接触、姿势和位置、语气、面部表情和身体接触。
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如果发现眼神接触不到的话,孩子就会认为我们不喜欢她/他,不能理解他/她,进而产生生气恼怒的情绪。眼神交流能够很好的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有时候我忙碌起来,女儿放学后唠叨着幼儿园发生的趣事,而我却在一边的干活一边的倾听,突然女儿莫名的生气:妈妈,你究竟有没有在听我说话的!我一下子意识到了我没有看着她的眼神来倾听她的声音,于是乎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身躯蹲下来认真拖着下巴听她仔细地描述她的小世界。
非语言沟通能教给孩子情感联结、感受、以及最终与之相随的话语。
积极的倾听胜过说教、拯救或贬低孩子的感受。那问题来了,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并对待感受呢?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画出一副情感感受的画——愤怒是什么颜色?生气又是什么颜色?(可以看看电影动画片:《头脑特工队》)
2、试着问孩子的感受,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关于感受的简单问题:“听上去你好像很生气?”“你是不是很难忍受愤怒?”“你是不是很兴奋、很开心?”
3、问孩子,当她/他真的生气时,注意到身体有什么变化
4、在时候保留一张情绪脸谱表,和孩子一起看,并问他/她:这张表的脸有表达出你的感受吗?
5、提供一种可以发泄情绪的方法:拳头打沙袋、在院子里绕圈、冲着枕头大叫……
6、深呼吸
7、读跟情绪有关的绘本,比如《妈妈,我真的很生气》《有时我会害怕》《当我安静下来》……
8、玩假装游戏(角色扮演)
4
倾听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不仅能有效改善亲子亲密关系,还能积极把孩子的感受映射回去,胜过说教、惩罚和贬低,建立一种让爱和信任茁壮成长的关系。
只有真诚的与孩子相处,用独特的爱、有趣的话语激活孩子的大脑,面对情感的冲突能不断的练习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一种强有力且正能量的信息。那样的话,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和解读非语言信号的能力会以你为榜样,更能感受并且习得非语言沟通。
作为父母,花时间理解情感并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