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中国人好茶,古来有之。上到帝皇将相,下到贩夫走卒,茶长于山野,又扎根在数千年的文化里,演化为国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共识。可唯一被众多事茶人当做“茶王”来崇拜的却只有武夷山里闻名天下的——大红袍。
一个地方
当你打开任一家百科搜索正山小种的时候,它们都会告诉你这个地方——星村镇。这里也是李昌一的故乡。整个星村几乎都以茶为生,而几乎每个星村人都会拍着胸脯告诉你,星村桐木关,天下红茶鼻祖!桐木关的正山小种也是每个品茶人都绕不开的品类。对于一个地域化的产业来说,这个名头是祖宗传下来的荣誉,也是落在他们身上的担子。
“以前的时候,我就看着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山里做茶,他们做了一辈子,现在传到我这里。”老李讲话时满带着对自己家族的自豪。70年出生的老李从小就在这片山里与茶为伴,而对于自己所处事业的光明前景,他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茶园可能是整齐一划、采茶女相伴、烟雨之中迷蒙着江南秀丽的风景。可是老李却对我们说:好的东西,在山里。却原来闻名遐迩的正山小种,是藏起来的茶。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常人的脚力沿着尚未开发成熟的山路到下山,几乎就要用掉一天的时间。途中断掉的竹筒桥和低矮的横生木将这个时间放大的更为夸张。老李却说这条路他一年要走五十次,采茶女也是一样,他们还要背着数十斤重的鲜叶。而这一番春夏秋冬的奔波却并不是为了市场上少增多减的讨价还价。只是因为,这个长满野生古树的茶园,是他祖传的,也只是因为,只有这些长满青苔的老树上,才产正宗的——正山小种。
一种追求
老李每年的茶产量并不高。他不高兴用电,什么都要自己弄“山里的东西”来搞。萎调用老松木,烘焙用荔枝木,老李顽固的恪守着自己的一套流程。据老李说,全国有数千家做武夷岩茶的茶厂,真正能掌握好一套碳焙流程要点的不过几十家。
“有的人做茶,就是简单做做。那个茶园啊,是我祖传的东西,人迹罕至,才产得出好茶,现在的人做茶呢,怎么容易怎么来,只想着用武夷山这块金字招牌来招财。”老李说:我不想像他们一样,我不能想充满心血的东西,荒废在我的手里。
老李带我们看他的大红袍茶园,风化掉的山岩和亚麻籽油渣混成的泥土铺满了小小的山头。春时的酵素,夏天的人工采摘,秋天的培土发育,冬天的老木碳焙……老李在深山,做着和别人不太一样的产业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山里的,才是好东西。
直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他感到了一丝寂寞。他把自己的家里改装了四层,专门用来招待朋友。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充斥着武夷山,充斥着星村镇,充斥着桐木关,也充斥着老李的心,也许,现在再也不是那个外国人窃师做“外山小种”的时代了。老李也慢慢重新开始看待这个世界。
在全是茶叶市场的小镇上,他把自己的家改了四层公寓。专门给前来喝茶的“朋友们”来住。
也是在这一年,机缘之下,有了他的第一次“深度触网”。他自嘲着说:我以前是不懂社群营销的,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喜欢我的茶,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老李将自己的家称为茶社。到我们离开武夷山为止,已经陆续有不同的朋友前来参观。老李总是乐呵呵的在自己的茶园和茶室里奔波,壶不离手,茶不离口。老李还是山里的老李,可武夷山茶的岩骨花香,正慢慢地在他的小社群里发酵、弥漫。
2018年的老李也有自己的愿景:通过社群的方式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制茶工艺,把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