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段日子,我特别喜欢在手机上看文章,也许是自我安慰的认为看几篇文艺一点的文章就是文青了,没错,我现在还觉得文青两个词对于提升我的格调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一直以此自诩。
发现简书这个APP的过程很有趣,首先我换了个手机,于是我要重新安装新的应用软件,那段时间韩寒的"ONE"挺火的,我当然下载了,虽然不会每天去看,但是这种类似的软件必须要在我的手机当中才行,于是搜索应用的时候我往下刷新了一下,发现来了“简书”这个软件,当时简书的标签是原创者的app。好像一直没变,“一个创作社区”,类似这么个意思,我一看觉得很有意识,而且图标感觉挺温润有气质的,于是我下载了,下载的过程当中我把我写完第一本小说,走上人生巅峰的过程都想象了一遍,毕竟这是一个作品原创的软件的,多么符合我的气质,然而现在看来,它也变成了桌面上一个文件夹里的摆件式的软件而已。顺带一提,我刚刚下载这个软件的时候“简叔”还私信过我,问我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并下载的,如上所述,我诚恳的回答了,并没有高情商的去纠结字眼。
故事当然不是这样的流水账,不是话题热点流水账不好看。
隔了那么一段时间,也许几个月,也许半年,在我三三两两发表文章之后,偶尔会有那么一两个关注,点赞的更少了,但是简书偶尔会推荐文章给我看,慢慢的我就发现,这些文章的标题我一看似乎就明白里面讲的是什么,而且这些标题都取的那么有吸引力,不看这篇文章的话我似乎会损失我的我的健康,浪费我的时间,虚度我的人生。所以我有那么几次点进去看了,然后我看到了推荐上那么多的热点话题,那么多教程教学,我一想,这也许都是别人经验的积累,分享给大家,同样也是创作,咱们不能管别人写什么。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过来同样如此,一千个人写同一个人也有一千种不同的文字,然后我突然想到了以前大学毕业的时候论文查重,貌似这四个字最近也很火。论文查重太高就过不了,于是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同样的一句话,我把他理解为自己的意思更改一下这样就没有重复了,比如“市场调查的方法有很多种”换成自己的话就是“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市场调研的方式”,类似这样的,关键词修改,结构调整,但还是一个意思。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关键看你怎么去发掘很应用了。
这么一段时间回头再看简书,我刷了一下我发布的文章,其中阅读最高的应该是一篇叫做《90后的我们老了吗》,不管是现在去看还是当时写完两三天去看,都觉得这哪里算是文章,但是阅读量就是最高,后来我分析了一下,我觉得90%的原因都是标题,“90后”我相信击中了大多数人的心里。
我们每个人每天在网络上刷帖,回复,探求的也许就是一个共鸣,情感共鸣,知识共鸣,技能共鸣,有了共鸣似乎就有了信任,就有了寄托。
就像现在的热点一样,有了一个话题大家群起而论之,看不出来自己出力了多少,但是总归自己是参与了,怎么说自己也不是独自一人。所以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你想要冷眼旁观,当吃瓜群众,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个话题击中你,让你无法袖手旁观,于是我们都成了新媒体者,舆论中的广大网友们。
最后想到了以前大兵老师的一段小品,“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不如写个脚,既然洗了脚,干脆洗个澡”。最后不知道是混了一身泥还是洗了个净,但是水肯定是被搅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