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许多学者指出:“中华史观”和“中原史观”是不同的。有一种“中原史观”,是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汉族聚居的区域为世界中央,而华夏之外的族群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蛮夷”,如《礼记》所称之“四夷”,即“东夷、西羌、南蛮、北狄”。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族群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是朝贡与封赏、藩属与宗主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敕封为比皇帝低一级的王。
我持“中华史观”。“中华史观”应是在中国国土上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历史的“大中华史观”,即中华以汉族历史为主体、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并共同发展的史观。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为主体以西北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和东北满洲森林渔猎文化为两翼,以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等为重要元素,共同统合演进而组成的大中华文化。
因此,应当树立“大中华文化史观”。我认为,主要从中原观点来解释中华历史已经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应该跳出中原文化中心论的窠臼,将研究视线投射到中华所有地区和各个时代,投放到多种文化形态,投散到世界文化的视野,这样才能更公正客观地评价中华民族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族群、各种文化形态的交互关系中,其真实、全面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所以,应当树立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之间,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互相推进,从而形成一主多元、共同发展的大中华历史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