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共同活动当中,你有意无意对他产生的影响。
只有在你“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自己。这时候,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明显。
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
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2.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教育的最基本前提是“有底线”。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了学必须按时回家”。
当然,不同年龄应该有不同的底线,你可以在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是什么,并充分向他说明理由。确定底线的同时,还要确定,如果他达不到底线要求,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
可以把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一份贴在孩子房间,一份贴在客厅。
有了底线以后,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3.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时间长了,孩子要么会变得叛逆,要么容易变得盲从。
事实上,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且信任咱们。
与“底线”不同的是,规则不应该单方面制定,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
但跟底线类似,制定好规则后,就不要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了。
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你要和善而坚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制定规则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4.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从小养成好习惯,会让你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事半功倍。
设计策略,给孩子脚手架,让他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想让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就不要一下子把所有饭菜都拿上桌,而是把孩子必须吃但通常不喜欢吃的,比如蔬菜端上饭桌,让他在食欲比较好的时候先吃完蔬菜。
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
5.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比如,让孩子整理房间,咱们最好给他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操作方法。有了抓手,他就知道该怎么干了。
比如,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从绘本到文字阅读,可以给他买一些“桥梁书”,即插画版的文字书,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6.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
家长需要随时发现并鼓励孩子的优点,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
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咱们心中有数,但不要经常批评,而应该“定期”和他一起反思。对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鼓励或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孩子本人。
7.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不要非得盯着孩子的短板,否则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造成孩子对抗,不仅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发展。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8.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优势。
有资源的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才会热爱生活,进而珍爱自己的生命。
9.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师生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而家长,就是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
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家长就越得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
同样,反过来,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然后即使传递给孩子。
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
另外,需要注意,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传递给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10.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你越是焦躁、愤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强烈。所以,你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处理孩子的情绪。双方情绪都平息之后,再交谈。
三件幸福小事:
1.学会了用黄油相机制作小红书封面图。
2.公众号新增 2 个关注。
3.发现了一本特别好的书《家庭教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