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一些老人们说,得病以后不能吃发物。比如说海鲜、牛羊肉等等。
但是具体来说,中国古代医学对什么是发物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我们想办法穷尽这个概念,替古人尽量周全地把发物形容一下,那发物大概就是这样一类食物,就是:
一个人如果原来没病,那吃了某种食物之后更容易得病了,或者说原来有病,吃完之后病情加重了,那这个就算作是发物。
所以,发物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固定的某些食物,得根据他的身体情况来判断什么算发物,什么不算。
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想把发物跟非发物划清一个界限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
要求人们必须能够确认某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到底是不是由某种食物导致的,或者某个疾病加重是不是由某种食物导致的。
而确认病因这种事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要判断出两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存在不存在,这个难度跟确认一款药物是不是有效是一样难的。
这个难度级别有多高呢?
放在现在,就是用最先进的手段花费10年跟10几亿美元的成本。所以, 古人是几乎没有能力找出大部分疾病的病因的。
比如说曾经造成80%以上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疾病,那就是天花、水痘、肺炎、麻疹、伤寒、破伤风等等等等。有的是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直到最近200年,光学技术进展到我们可以打磨出能看到细菌的镜片的时候,这个病因才找到。
所以,古人对疾病的进展,就算是尽了全力去观察,最后找到的那个病因也不是真正的病因,这个病因跟疾病顶多也就是前后出现的事情。
如果A 出现就退烧,那古人就认为,每次发烧就要想方设法地让A 出现,这个A 可能是个跳大神的大仙,也有可能是个点穴按摩的手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点穴的手法跟大仙对治疗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发物也是这样的,如果吃了B 以后,病情就加重了,那B 就是发物。
发物的由来
虽说我们吃东西都不是有意吃一些让身体生病的东西,但古代确实有些东西吃完了容易不舒服,比如像海鲜类的食物,还有肉类的。
海鲜是尤其突出的,在没有冷冻设备的年代,从海边把海鲜运到宫廷里,中间至少经历一天多的时间常温保存,所以多少都会有些腐败。这些不新鲜的东西让人吃下去,就会容易上吐下泻,或者是引起过敏。
牛羊肉也是如此,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吃的肉主要就是猪肉跟鸡肉,像牛羊肉是比较少见的,那就更别提像鹿肉,獐子肉之类的小众的肉了。这些动物身上就会有它们特别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人们不常接触的,然后再加上那些常温下保存,免不了发生的腐败,所以在这些小众的肉类上,陌生的蛋白质被人接触之后就容易过敏。
过敏大部分的反应就是身上起荨麻疹,一片一片的,荨麻疹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是病人体内有些物质要往外拱,要往外钻,要往外发,所以发物的发字是最合适形容它的。
所以最终,海鲜、牛羊肉就成了典型的发物了。它们在古代人的经验里,就对应着吃了什么以后更容易过敏。
其实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肉都是冷链运输、冷链保存,比古代皇上吃的新鲜多了,很难有腐败的情况。那就算没有腐败,它是新鲜的,引起了过敏,这个过敏我们对它的机制已经详细了解了,所以发物属于一个不精确或者是错误的概念,它是多余的,我们不需要用它帮着描述病症。
发物在古代人的说辞里还有很多,比如像葱姜蒜、辣椒,这些东西因为味道呛人,主要是含有很多刺激性的挥发性的物质,所以跟发物中的发字又比较贴切,因为它挥发嘛,所以也属于是发物。
发物与病情
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个人生病了,会不会有某些饮食习惯是不利于恢复,甚至可能加重病情的呢?
这当然会有了。
比如像每个医院都有营养科,营养科的医生,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给各个科室的病房,给住院的病人配餐:
像急性肾炎的患者要是吃了好多高蛋白的东西,那就会加重病情;
像胰腺炎、胆囊炎的患者,他要是吃了好多油腻的食物就更容易发作;
像糖尿病患者,要是吃好多粮食,那就不利于降糖;
痛风的病人要是吃了好多海鲜,那就更难受了。
可能有些人会说,你看,这不就是发物更准确的描述吗?什么病对应什么发物。
其实不是的。
因为这个事它颠倒了,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后,找到了病因之后,也找到了食物营养成分之后,详细了解了,再通过各种临床实验观察到的一个一个的结论,大部分都是最近100年总结出来的科学成果。
可是发物就不是最近100年的事了,它是古代医学体系里的东西,那都在几百年前就有说法了,那时候的医生跟患者没人知道肾的功能是什么,也不知道还有胰腺这样一个器官,也不知道血糖跟身体状态的关系,更不知道嘌呤这种物质的存在。
所以,即便偶尔在古代医学里有某种说法,比如像海鲜对痛风病人是发物这种说法,虽说是有点道理,但也是蒙对的。可能古人曾经把100种病跟100种发物栓过对儿,都认为它们有因果关系,但其实最终只有一两个在后来发现,可能有点关系。
这种蒙对的情况,就好像一个文盲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A、B、C、D 的选择题,100分满分,那最后也能得20多分。
你说他能得这20多分是因为他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吗?
那都是瞎蒙的呀。
现实中的情况
不过在现实情况中,在医院里,如果你非得问医生,要不要吃发物,或者有没有忌口,有些医生还真会说,不要吃发物。
一般这么说的医生可能是岁数比较大,或者是科学素养不太过硬的,还有一些可能是因为每天需要看太多的病人,没有可能给一个病人掰开揉碎讲什么道理,所以病人一定非得要问的话,他可能就说点明显有害的东西不让你吃。
比如像别抽烟,别喝酒,别吃太辣的东西,或者发现病人有过敏史,那也可能顺着病人的语言习惯说一句,别吃发物。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别吃那些让你过敏的东西。他是顺着你的语言习惯说的。
真正讲科学的那些医生在了解病人的情况之后,更会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吃的,只要是干净的都可以吃,根本没有什么发物之类的话。
其实类似发物,这样古代人似是而非的概念特别多,比如像什么东西是大补的,什么是伤气的,什么是祛湿的,什么是防风的,什么是活血的,它们的本质都是古代人对医学现象的粗糙的观察,有很多错误。
在200年前就已经有更好的更精确的理论来描述了,所以我们就不用再抱着这些错误的知识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了。
以上内容摘自《得到》APP《卓克 科学思维课》,最早在喜马拉雅上听罗老板的音频节目,已经有两年了。感觉学到很多 了东西,至少不会再盲目的跟随别人相信,科学的思维是应该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