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道

文/炫舞阳光

世间万物皆有道,读书也如此。

读书之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领悟的读书方法。能在读书中发现乐趣,找寻到共通之处,均可称之为道。

我从读书内容和读书方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发展为“读书六道”。

一、“阅读”之道——逆流而上,研读修炼

阅读是一种修炼。作为教师,要学会研读自觉意识中的重点书籍,在读书时要有方向感,明白自己需要向什么方向发展,然后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浩如烟海的书库中选择图书,进行群文阅读“系列”书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之道。

在阅读中学会研究,在阅读中学会发现,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学会成长。

我这几年一直喜欢阅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因为我发现,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甚至还能做很多学校教育代替不了的事,我还发现,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背后,大都有优秀开明的家长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凡是学习一塌糊涂行为习惯慵懒的学生背后,也大都有相应的家庭背景。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对了正确的方法读书,就好比拥有了一把锋利的宝剑,可以让你在时间的夹缝里读起书里游刃有余。

有些书,不好读懂,就得“磨读”,这就要求我们像鱼儿一样要有目标和毅力逆流而上,坚定信念,反复品读,细细研读。

二、 “悦读”之道——自由思想,诗意生活

读书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沉静心来,带着美好的心境,轻松快乐地沉浸于读书的天堂,这个境界,即为“悦读”。

在悦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自是妙不可言。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喜欢在读书时写写画画,画重点,写随感,一本书读后大多面目全非,差不多就不是书了。读书时的写写画画,是与作者的对话,思想的交流。      

在悦读时,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思想,天马行空,任思绪飞扬。我有时会用或幽默、或质问、或发难式的语言在随读文章中写一些“牢骚”文字。

我更喜欢另外的一种读书方式,就是用诗意的文字记录当时的感受和心得。

如在读张文质《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时,我写的《教育艺术需要慢》:

教育艺术需要慢,急功近利违自然。

拔苗助长无功返,成材不能立竿见。

教育切勿随大流,眼睛只盯成绩看。

应试教育有弊端,盲目补习增负担。

成长之路千千万,父母目光应放宽。

品行道德好习惯,核心教育莫等闲。

如读《读书方法》一书时,写的《追踪阅读法心得札记》:

追踪问题锁目标,帮助阅读有成效。

基本步骤有诀窍,一循二挈觅和抱。

整体把握抓精髓,遵循问题作引导。

带着问题去阅读,挈题索知很重要。

兼蓄长处舍偏谬,觅题参照作比较。

追踪阅读最高层,抱题深究能创造。

三、 “越读”之道——超越专业,跨界整合

米饭吃多了,想吃面条,面条吃多了,又想念饺子的味道;馒头吃腻了,想吃包子,包子吃腻了,又想念油条的味道。读书也如此。长时间地读同一类书籍,容易精神疲倦,思想麻木,失去激情,感到无趣。这时候,不妨换换口味。

做你没做过的事,叫成长;做你不愿做的事,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读书也需要突破,需要超越自我。

1. 超越专业,跨界读些其他学科的书籍,对教师成长来说,不但可以增宽知识面,而且无形中可以让理解力更加通透,对于整合不同学科实行跨界融合课程也有帮助。我喜欢读语文学科的书籍,也喜欢看音乐和英语方面的文章,在工作中我也不断尝试着利用自身优势将音乐的节奏感、诗词的韵律感和外语学习的技巧糅合到语文教学中;专业阅读外,我也喜欢看《特别关注》、《心潮诗刊》、儿童丛书、科学图书以及花鸟虫鱼等博杂类书籍,它们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丰富了我的灵魂。

2. 超越国界,读读外面的世界。读书使人内心强大,经常读一些中外教育方面的书报文章,可以让我不甘做井底之蛙,让我了解到更为广阔的教育时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读书,可以到达我们去不了的地方,可以带领我们的灵魂走向远方。

3. 超越体制,参考一下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特殊教育的文章。不是教小学,就只看小学教育的文章,参读一下各个教育阶段的文章,可以更有大局观,更有方向感。

4. 超越语言,读读人类的其他文字。马克思、恩格期、列宁、周恩来等人不但喜爱读书,而且都精通多国语言。从读书中我初步估算,恩格斯至少通晓十四国文字,所以他才能自由顺畅地出入各国智慧宝库的大门。空暇时,我除了喜欢读英语美文外,还购买了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外语入门书籍,我想用几年的时间结合手机、电脑、书籍来自学这些外语,达到自我突破语言文字认识的狭隘性,通过比较探索人类语言学习的乐趣。

四、“跃读”之道——“过滤”报刊,变废为宝

报纸中有不少有用的信息,可现代人都忙于各种事务,无暇顾及。怎么办呢?不能白白地看着它们变成垃圾呀,于是我总要在第一时间“过滤”它们,变废为宝。

我的方法是“跃读”:

1.浏览标题,跳跃地读首尾和每段第一句。

2.挑选出我认为有价值的,剪贴下来。

3.分类。我从报纸中搜集到的有“教育在线”“教育周刊”“国学”“光明讲堂”“中外教育”“光明文荟”等。

4.整理成册。

5.存放和归位。把有用的纳入个人书橱,其余的复归原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开卷有益,能从凌乱纷杂的书刊中整理出有待研究和考量的文章,不亦说乎?

五、 “约读”之道——利用手机,慧眼识金

手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管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里面有不少宝贝。

作为现代人和有心人,要“约会”微信公众号,并学会慧眼识金,从中“淘宝”。

1.每天醒来,我都会聆听《早读智慧》《无锡百草园书店》和60秒罗勇的《罗辑思维》,这是我的“晨诵”,与黎明共舞。

2. 课间有约——利用短暂的课间来搜寻《教师帮》《河南教师》中的智慧物语。

3.中午有约——中午饭前这段时间,是我和《教育博览》的约会。

4.下班回家,去赴《国馆》《星教师》之约。

5. 睡前有约——《睡前思考一段话》《刀说话》《故事妈妈绘本馆》……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利用短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品尝这些“快餐”,可以让我的思想时刻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我面对教育更有灵性和活力。

六、“月读”之道——温故知新,旧梦重温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能让你记忆犹新的书是好书,能让你记住名字的文章是好文章。

“月读”之道,在于温故知新,在于旧梦重温,在于合理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强化我们的记忆。

因为再强的脑子也不如电脑,也不能永久地记忆所有知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要重温读过的书,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幼儿喜欢听大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也是如此,一强记忆;二感有趣;三养习惯。

这个“月读”间隔期是个虚数,可以是1个月,也可以是2个月、3个月,因人而定,因书而论。

常言道:“小别胜新婚。”读书也如此。一本好书,往往令人不能忘记,值得回味,在初读过后,时隔旬月,再回首时,如同与老友重逢,有时还能找到初恋的感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家教书籍,曾反复读过多次,也在书中记录了不少共鸣和随感。两年半前友人借走遗失了,心痛了好长时间,或许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吧!元旦节时友人突然打电话说书找到了,并完璧归赵。失而复得,欣喜若狂,再次重读,浏览旧日标记和随感,一下子找到了两年半前读此书时的心境。

让子弹飞一会儿,读完一本书后,让思想静止一段时间,进行“发酵”,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酝酿,留存在记忆中的往往是“精品”,可浓缩在大脑里的是精华,是其灵魂。

修炼“阅读”重于研,

快乐“悦读”思评品,

跨界“越读”超自我,

过滤“跃读”来搜寻,

微信“约读”能淘金,

温故“月读”要知新,

读书之道在于勤,

善做生活有心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读书之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