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 #
阅读14只老鼠系类的同时,开始把青蛙弗洛格系列介绍给小家伙。之前的汤姆小兔系列是儿童生活问题的介绍与引导,弗洛格更多偏向性格、社交、道德乃至包含一定生活哲学,对不到两岁半的他有些情绪和思想还难以理解,我试探他的反应,他有兴趣我就一本本讲了下去。其实我自己可能喜欢这套书比目前的他更多一些,老鼠像个游吟诗人,野兔就是生活的智者,弗洛格则憨憨实实、乐观纯真。
据小家伙自己说,最喜欢妈妈讲故事,我姑且相信是真心话(羞涩中,嘿嘿)。即便很累的时候,我也会声情并茂的讲书,不同角色会根据性格配以不同声音,不时加入自己的注解和诠释(当然是适度),力图让故事呈现的更丰富有趣。我对他很多事的原则非常明确,不能动摇,唯有读书,他说妈妈再讲一本,我都会同意(当然要说好真的是最后一本)。
现在小家伙消化一页书内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见识”的扩大和理解能力在进步。他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丰富,时常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为我讲解他看到的情节,而这些描述的语言中开始出现日常生活中鲜少用到的书面语甚至带有文学性的词语,这是绘本讲读的功效。记得有教育学者认为,孩子应该晚些识字,这样听力作为获取语言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会使孩子对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然而开始识字后,注意力被识别和记取生字所占据,就会忽略体会语言本身的美好和深刻。这也许有一定道理。
很高兴他有一个好的阅读的开始,如果持续下去,阅读将可能影响和参与构建他的性格和人格,帮他形成有深度有力度的思维,而这条路还有很长,且易且难。
# 英语 #
小家伙在中文突飞猛进后开始学习英文,辅音是个难题,一度是带有元音的地道汉语强调。最近有点进步,仿佛茅塞顿开,几个反复纠正的词忽然都可以正确发音了,他也乐得重复念叨这些单词。
我尝试找几个情节和句子极为简单的动画片,切割成片段播放,解释重要句子的意思,缓慢反复读给他,像最初学习中文,不求记住句子精确完整的发音,能理解意义即可。这样反复几次(幼儿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喜欢重复不厌倦),再连贯播放,他很快可以听懂一半以上的内容,是真的听懂不是猜懂。也许这是更有效的磨耳朵的方法,姑且尝试一下。买了两本亲子共学英语的指导书,希望能挤出时间尽快阅读,想读的书真是太多了。
# 妈妈的臭脾气 #
最近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暴脾气(有时真的挺难,工作中生活中挑战底线的人和事件层出不穷,我的定力和修行远远不够),他无理取闹、撒泼打滚我也冷静以对,告诉他有话好好说。同时也让他领教过几次(我实在生气不能平静以对时),妈妈生气时可以不打你,但真的会不理你,他其实挺怕这个的。有次奶奶转述,他白天一直念叨想妈妈了,其实是在担心我还没有消气会疏远他。当然这样让孩子患得患失并不好。他领教过几次威力,我也不用再故技重施。近来他似乎乖了许多,凡事都有商量。
“不”的使用频率依然很高,这是两岁起自我意识觉醒后的重要表现手段,我给予尊重,不太过分的事都可以迁就。比如今天和亲戚外出就餐,他扭开亲戚国外带来的沐浴液一定要带出门,老人和亲戚如何诱哄都无效。我在一旁听看,最后抱过他说,你要是带着它出门就要对它负责,不能随意丢掉或忘记,要拿好不能沾了泥巴,可以做到吗。他点头,我就同意了。后来他确实做的很好。结果是我俩都很开心,回家拿沐浴液洗澡。
# 妈妈的焦虑和疲惫 #
小家伙两岁三个月起,我陆续接触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开始关注亲子关系、与孩子沟通、性格培养等话题。同时开始了解和学习儿童智力和各学科思维、能力的启蒙方法,加入一些微信群,了解到现在的家长们如何神通广大和走火入魔。不久,我也成为焦虑的一员,意识到自己的寡闻拙识,领教了很多家长在这些方面意识和方法的优秀,顿觉压力倍增。
于是忙碌的工作和加班外,一方面忙着收集、储备和吸收。恶补各种育儿和启蒙理论的书籍;为孩子收集各类启蒙图书;时常收听各类心理学、关系学、科学教育类的微信讲座;每天刷微信群不愿错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来不及消化的、大孩子适用的信息也要收集起来,陆续规划,不能等到门槛前才仓促应对。另一方面忙着对孩子输出。为孩子准备的书先自己阅读领会,并计划如何施教于孩子;大量时间给孩子读中文绘本,数学绘本,陪看APP中各类英文学习资源,边看边辅导,日常生活中留意反复使用和复习。24小时只觉短暂。
孩子在快速的吸收和进步,倍感欣慰,也偶感疲惫。担心长此以往,自己精力和能力不济。
有时会感到孤独,感觉这是一场无人理解的漫长的修行。聊起一些我听闻的教育话题,家人或不感兴趣,或不以为然,更有甚者表示不屑,来自家人这种情绪,有时颇使人泄气。我的所有这些关注和努力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同样关心孩子,但是方法是忧心学区房,如何获得哪个名校的赞助渠道,别家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提高班得了什么成绩证书,当我苦心调研后选了蒙氏幼儿园,他们问我如果上小学时与其他孩子无异怎么办……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难以交流和取信彼此。也许日后关于孩子教育,我还会做出更多惊人的决定,还会有更大的分歧和争执。
一次争论后我问孩子爸爸,我们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一下难住了爸爸,这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困难在于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所有的以爱为名背后,也许都有着功利的诉求,不知不觉中它就会扭曲失真,使人模糊内心,亦无法看清世界。这也是对我自己的警示,不要让孩子沦为弥补我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