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我和爸妈坐从河南新乡到广东湛江的火车。三个人买了上中下铺,妈妈睡下铺,爸爸睡中铺,我睡上铺。一个彩色的行李箱立在餐桌下面,红色的行李袋躺在夹缝处,草绿色的书包挂在下铺的旁边。
白天,我们都坐在下铺,或者旁边走道的凳子上。我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方言,一边谈论着沿途风景,一边憧憬着第二天即将看到的南方小城。
上大学之前,去过最北的是北京,去过最南是南昌。一段长达两千多公里的行程,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爸妈的第一次。
从新乡到湛江的火车有两列,一列是28个小时的K157,从北京西到湛江南。一列是22个小时的Z201,从北京到三亚,经过湛江西站。
在新生群里,听师兄师姐说湛江西站很荒凉,出租车司机会宰客。湛江南站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都比较多,交通方便。
于是,就买了K157,28个小时。但是新乡站没有票,只得南下去往一个小时外的郑州。火车发车时间是凌晨两点十七分,我和爸妈都困得要命,还得不断地看时间听广播,以免错过火车。
为了抵制困意,我们就拿手机看电影,越看越困。妈妈想了一个法子,让我去打水。不断地走动,大脑便不会那么容易休息。打水、喝水、上厕所,十几个回合下来,终于开始检票了。
人们异常地欢腾,我和爸妈也紧跟前面的大队伍,生怕被落下。爸爸拖着大行李箱走在最前面,我拖着带滑轮的小行李袋走在后面,妈妈背着书包在中间。
我们的步伐被拥挤的人群控制着,走了几分钟也只在队伍的中后位置。旁边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超越了过去,牵着老奶奶的手穿越着人群中间的空隙。后面的小伙子也不甘示弱,举起自己的行李袋,便顺着那对老夫妻的行径快步走去。
人们一边检票一边兴奋地谈论着,检票之前整个候车厅都被倦意、困意笼罩着,当听到“K157列车开始检票进站”,仿佛所有人都警觉起来,精神抖擞的像要奔赴战场一样。开始出现喧哗,吵闹,拖行李的声音,叫喊名字的声音,即使这一刻很嘈杂,但也能听到人们急促的脚步声。
我和爸妈快步走向自己的车厢,放好行李,准备洗漱一下即刻入眠。
凌晨五点,迷迷糊糊地听到火车到站。——“驻马店站到了”,列车员提醒到。似乎为了不打扰还在睡觉的乘客,准备下车的乘客行动轻缓,整个车厢显得异常安静。
原来,火车才刚要出河南。
天逐渐亮了,洗漱完坐在窗前看沿途风景。一路经过广水、花园、孝感、武昌、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 忽而感叹,南方的山水竟是如此迷人,建筑与北方也有不小的差异。
初中学习地理时,知道南方屋顶的坡度大窗户小,是因为南方多雨水,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窗户小可以阻隔阳光,降低室内温度。以前都是图片,现在可是见了实物了。
但是,火车道附近的建筑有不少是长方体,带院子的很少。
外墙是水泥涂抹了一层,少数的抹了一层白灰。火车车速快的时候,两边的建筑似一个个白的黑的人注视着这列火车,晚上灯光星星点点,觉得格外吓人。
火车上的餐食都比较贵,一份三十多,一天吃下来一个人得将近一百块。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自带食物,一到中午亦或是晚上,整个车厢都是浓浓的泡面味。即使不饿,自己的味觉也会被这浓浓的味道唤醒。
所以,泡面似乎是火车人的标配。色香味集于一碗,吃罢甚是满足。
从小,我看到周围同学都经常会在书包里带一包方便面,每次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非常羡慕。可爸妈从来不买给我吃,也不允许我吃。
那时候以为只有家里有钱的小孩儿才能吃得起方便面,我就问爸妈是不是因为家里穷,才买不起方便面的。爸妈哭笑不得,“方便面可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油炸。吃多了不长个子。” 之后,再也不羡慕那些经常吃方便面的孩子了。
后来,爸妈工作忙的时候没空做早饭。便给我钱买早餐,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去学校门口买个烧饼夹鸡蛋,不能买方便面吃。”我总是兴奋地边跑着上学边喊,“知道了。”
现在,爸妈再也不担心我不长个子了。车厢里的泡面味实在诱惑到了我们仨。
大概到晚上九点三十几分的时候,火车进入桂林。妈妈喊我下来看外边,虽然黑漆漆的,外面的小山像一个个巨型窝窝头,连成一排、两排、三排...... 有时候灯光晃了一下那些小山,隐约能看见密集的树木矗立在小山上。
进入夜晚,即便沿途的景再美,也看不清了。只得躺下,静待一觉醒来的湛江。
还有三站,六个小时。
K157也不知坐了多少次,硬卧软卧硬座都坐过了。车票也攒了一堆,我想这便是四年行程里可以呈现的记忆了。
2018年9月,我再次去往新的城市。想必也能收获不少行程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