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灵感
我从来都觉得,艺术家(包括思想家、诗人、作家)是最辛苦也最乐在其中的一类人。他们需要独处,也需要热闹。但无论是在独处时,还是在热闹的人群中,他们总会保持一种圆融的孤独,来捕捉随时会绽放的灵感。
独处时,人是孤独的,自成一个世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独处时的灵感,多来源于“悟”。悟是个漫长又实在的过程。僧人打坐冥想参禅,穷究天地之理,方能灵光一现,参透人生之理。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思想家寻“道”,任重而道远,都是孜孜不倦修行的苦行僧。王阳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时,在荒凉的蛮夷之地整日对着自然景色观察悟道,终于偶有一天灵光乍现恍然大悟:道在心中。“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可知此花,不在尔心外”。可见,独处时产生的灵感,孤独只是外在条件,最重要的是漫长的积累的过程。灵感的火花是由无数思想的火苗堆积而燃起的,虽是“灵光一现”,但这灵光是积蓄良久,量变引发质变而迸发出来的。
而艺术家的灵感也需要热闹,这是产生灵感的更高的层次。黑格尔的《美学》中谈到: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而且还要把重多的重大的东西放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他们掌握和感动。他必须发出过很多的行动,得到过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独处是处于自己的世界中,而若想有更为丰富的经历,艺术家必须“入世”,处于人群之中,社会之中,即上面所说的“热闹”之中。
但艺术家在热闹中也是需要保持孤独的,这时他的灵感来自于“观察”与“感受”。艺术家在热闹里时刻保持着清醒的灵魂,身心融入在热闹的氛围里感受这种实时的经历,灵魂却站在上帝视角俯视着发生的一切。这时,他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超越了孤单,使孤独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这时,他的灵魂已能掌控全局,把发生的事都事无巨细地观察一遍,从中主动地感受、寻找灵感。普通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就在此。普通人只全身心地沉浸在实时的经历中,而艺术家在得到了经历的同时还能够自发地把它记录下来,并进行艺术再创造。
正如黑格尔《美学》中所说的,天才有一种本领也是属于天生自然方面的,那就是在某些门类艺术里,无论是构成腹稿还是在传达技巧方面,都现出一种轻巧灵活。
萧红的《商市街》就是他与萧军同去商市街久违地饱餐一顿之后写成的。她在逛街时的实时经历信手拈来便是绝佳的素材。毕飞宇在去盲人朋友家坐客时,盲人的生活方式给了他灵感,他著成《推拿》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美学》中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直接的需要,非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不可。这种形象表现的方式正是他的感受和知觉的方式,他毫不费力地在自己身上找到这种方式,好像它就是特别适合他的一种器官一样。
所以,孤独并非狭义的孤单,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无论是独处还是身在热闹的人群中,都能保持一种圆融的孤独,清醒地观察着、感受着、悟着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准备着记录绽放的灵感,把灵感转化为一篇篇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