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经常被别人问到,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每次我都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因为真的很难用一两个词概括那些我喜欢的片子。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电影爱好者。说算吧,好像不是,因为我看过的片子少得可怜;说不算吧,好像也不是,因为我总对电影保持着一定的敬意,而且,它也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看了一下豆瓣上标记过的电影,会发现那些我喜欢的影片有几个共同点: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情节平缓、安静地讲述一个小故事、但又值得让人回味许久,就像前两天看的《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电影刚开始就是男主人公的镜头,一个落魄的男人,干着一份修理工清洁工的杂活,不愿意跟周围任何人热络,包括在酒吧主动搭讪的美女,偶尔看到两个多望了他几眼的男人,他二话不说上前就是一顿揍,然后回到自己那个破旧的房子里继续喝闷酒,活生生一个孤独的人生loser。
那时候就在想,一个正当壮年、有手有脚的男人,再怎么没学识再怎么没能力也不至于沦落成为清洁工吧,或者再差一点,身边至少会有一两个又坏又贱的猪朋狗友。可是,他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家人朋友,没有喜怒哀乐,整个世界好像就只有他一个人。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通电话,带出了整部电影的故事。
收到哥哥因病去世的消息,他从波士顿回到曼彻斯特。看到这,我才知道,哦,原来他不是一个人,他也有家人,他也有过去。但也是这个“过去”,让他成为了现在的那个loser。
在曼彻斯特,脑海中的那些过去又像难以摆脱的魔鬼一样再次扑向他。几年前,他也和身边人一样,有着普通却又幸福的家庭:跟他吵吵闹闹的妻子兰蒂,还有三个可爱伶俐的孩子。
只是某个意外,带走了一切。
记得那是个特别冷的晚上,窗外下着大雪。他和一群朋友在家里high到半夜两点,吵到孩子们睡觉,兰蒂超级生气,把那些人全都赶走了。
之后他去看了一下熟睡的三个孩子,发现楼上实在是太冷了。为了让孩子们睡得舒服一些,又为了不让兰蒂的鼻窦炎发作,他没开暖气,而是下楼在壁炉里生了火,然后到客厅看电视。发现啤酒喝完了,他像往常一样去附近的小店买酒,来回也就二十分钟。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当他回到家,看到了漫天的大火,整个屋子被火光包围,兰蒂疯狂地喊着孩子还在里面。而发生的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忘记在壁炉里加隔板。
被带到警察局问话,警察象征性问了几个问题后就放他走。没有任何人惩罚他的过错,上天就连一次赎罪的机会也不给他。
原来,这就是隐藏在这个孤独男人背后的“过去”。
回到曼彻斯特,他重新遇到兰蒂,那时候的她已经重新嫁人怀孕生子。兰蒂拼了命地跟他道歉,当时不该那么狠地责备他,可是他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匆忙逃走。即使身边所有人都原谅他了,他也没办法原谅自己。
虽然哥哥的遗嘱写明让他成为监护人,他也试过了,可还是不行,他实在放不下那段过去。侄子问他为什么就不能留在曼彻斯特,他沉默几秒钟说,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t。这仿佛是他的乞求,对不起,我不想的,我试过了,但是,我没办法,我没办法战胜它,真的。
这就是片头那个人生loser的故事,那么真实,真实得让人揪心。
看完电影后,我刷了一下豆瓣影评,看到一句话,我们都有权不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是呀,如果生活在一座陌生城市,如果封闭起内不和任何人交往,如果当一个loser能让他好过一些,那就这样吧,没有谁规定人就一定得和自己的过去和解。
记得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很出名的摄影师,百万粉丝博主、出过两本书、每年都在外旅拍,顺便环游世界、和交往了很多年的男朋友结婚、创意婚纱照火遍了整个网络,幸福得让人羡慕。后来还有了一个小朋友,不到一年,小朋友没了,也离婚了,告别了那个陪了她十一年的人。两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她笑起来还是以前的那个小太阳。
还有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许婧,和陈赫实现了从校服到婚纱的梦想,婚后不久就离婚,闹上各种头条热搜。现在,她又重新回来,以蕾拉小姐的形象回到观众的眼前。
她们两个,或许都是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的成功案例。可是,如果当初她们说,我就是放不下那段过去,我就是走不出去。
我会说:那有什么所谓,你想一蹶不振也好,你想成为人生loser也罢,只要你心里觉得好受一些就行,因为,我们都有权不和自己的过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