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273期
作者:潘涛
编辑:秦陇华
赵勃先生见面时曾说要写本书,后来再联系,说是正在校稿,再见面的时候不多,出了本什么样的书,一直没有机会拜读,时间推移,便渐渐淡忘了,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近日,有年长的同事,见面聊起,又提及该书,陡然兴趣大增,联系他人,搜得一本,品读有感,写些文字,留作博客。
赵勃几乎是和共和国同龄的人,和我是乡邻,我能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外出学习工作了。有关他的事情,更多的是父母和邻居的饭后话题中获取,断断续续,有真实,有传说,有演绎,我听起来更像是讲故事,主人公有多人,故事情节和人物好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像励志书一样打动了我的心扉。偶尔也能见他一面,但我还幼小,只能远远的观望,羡慕。在师范求学期间,搜罗到他写的一些文字,有散文,有新闻稿件,影响很深的是散文,诸如《神仙叶子》,写些三年自然灾害时的事情,非常熟悉的场景。到后来,偶尔拿些自己习作,上门向他请教,关注他多,受他的影响亦颇多。
看到《立地镇》这篇小说,倒是有些吃惊。
小说的布局大体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官史,主要以耀州窑、立地窑、陈炉窑的陶瓷烧造史为主,后一部分为个人传记,以他本人的经历、阅历和村落的历史为主。这种官私结合的写法,我很理解。
立地坡本身就是一个从不缺少故事的地方。小时候去外爷家拜年,刚进门,就有熟悉的人喊“土匪窝的娃来了”,一句笑话,隐藏了周边人对立地坡的历史见解。沐浴了皇族的恩惠,经历了周边未有的辉煌,见证了历史的风霜雪雨,历尽了乱世的人间苦痛,留下了千古的缤纷传说。历史赋予立地坡众多历史的厚重感,虽然她现在已经衰落成一个村落。
立地坡地灵人杰,从古到今,虽然地处偏远,但文化发达。我的老爷,是家族中的大文人,把潘姓分拆,取名彩田,充满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文章写得在当地很有名气,几辈人都这样传说,可惜没有留下片字文稿。赵勃所在的赵家,也是文人辈出,吴家也有好多文采飞扬的民间高手。就我所处的年代,每年都有十数八个大中专学生从这里走出去,以文达政的人更多,不再一一详列。
立地坡匪事有名。近代传说最多的是赵发林,据说该人手使双枪,能夜行八百,国民政府曾派军队围剿均告失败,家人难以说服其从善,后痛下决心,趁其熟睡之际,将其枪取出,子弹磨热,大义灭亲。国共拉锯战期间发生的恩怨情仇,《立地镇》中更有细致的叙述。剽悍与仗义的性情可以说是当地人格的真实写照。
立地坡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当属石马山,海拔1500米,巍峨屹立,俯视当地。盆景屿三屿套连,风光旖旎。莲花台奇葩,可惜破坏。数泉散落,三眼古井有名,其水溢溢,华亭装饰,古朴典雅。人为景观现有东圣阁、杨家祠堂,遗址有明琉璃场遗址、各种陶瓷烧造遗址、宝山寺院遗址、娘娘庙遗址等。儿时我们经常在这些地方玩耍,甚至爬到东圣阁的顶上,躺在落水的石槽中摘檐瓦上的青苔,阁中的壁画让人生畏,夜黑不敢进入其间,学校的屋顶有蓝色的琉璃瓦当,我们拿石子投掷,练习击石水平,校园中的石门墩是我们的座位,三眼井及旁边的石槽是我们戏水的去处,石马山、盆景屿是天然的牧场。
立地坡也与时俱进,有着典型的时代痕迹。陶瓷的手工烧造,在解放前零星仍有,我的母亲就画过蓝色的花碗。大锅饭的年代,三个月吃完了全年的口粮。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私办企业一度红火,至今仍在。农业的牛耕人扛现在已变成了历史,靠天吃饭不再。打工潮让村落平日萧条,节日喧闹。计划生育和教育改革的突进,村小学已经办更他用。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立地坡,也叫立地镇。她的历史由一代又一代的平常人,用历经千年的平常事所堆积。感谢赵勃先生,他使用了一个平常人的文字叙述方式,讲述了立地镇独有的故事。地理的空间很小,时空的跨度很长。他要明确的表明什么,我短时难以准确的把握言明。但他用了更多的纪实手法,不厌其烦的重复许多事实,害怕由于自己的失误或疏忽,忘却正在逝去的真实,留下历史的遗憾。他要用自己并不是很擅长的小说体,记住一个小地方的独特历史,以此告慰从古到今生活在此的每一位平民,因为这些平民创造了这段历史。
以上是些旧时文字,近期回家,看到许多施工场地,关于一个村落的修葺正在起步,更多涉及历史的话题再次被点燃。每一位在这个原始村落里生活过的人都有许多记忆,娴静和骚动并存的山山水水中,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必将融化为一体,构成一幅读你千遍也不会厌倦的画面,画中人物将是属于这个村落的每一位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