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五岁,读大班。每天从幼儿园带回一本绘本,晚上我们一起读。
有一天,她借回来的绘本叫《做个诚实的孩子》。内容大概是讲诚实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要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之类的。读完之后,我们开始了对话。
1
我说:“朱宝,你能不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朱宝说:“什么是诚实的孩子啊?”
我说:“书里讲的啊,说真话,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啊。”
她还是不明白:“什么是诚实的孩子啊?”
这个抽象的概念确实不好理解。我说:“比如,你搞坏了别人的东西,你要告诉别人,跟别人道歉。”
朱宝说:“我不想说。”
我问:“为什么?”
朱宝说:“搞坏别人的东西要赔的,但是我是小孩我又没有钱,我的爸爸妈妈要赔给别人。”
我不知道这是谁跟她说的,很惊讶。其实也很正常,大人总是为了省事、少麻烦,采用哄骗、吓唬的方式去阻止小孩“干坏事”。
我暗吸一口气,收回惊谔的表情,轻松地说:“没关系,朱宝,爸爸妈妈有钱赔。你要勇敢地承认错误。跟别人说,这是我弄坏的,对不起。”
但是,朱宝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说!”
我有点哭笑不得。这么小的小朋友没办法讲道理吗?我觉得不是,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朱宝比大人通透,他们很容易分辨是非,本真之心并没有受到干扰。
不想承认自己干坏事,肯定是有原因。我又问:”你是怕说了之后,别人会生气,会说你?”
朱宝说:“嗯。”点着头。
我说:“不会的。如果你说,对不起,这是我弄坏的,但是我可以赔我的玩具给你,或者买一个新的赔TA,TA说不定会很开心。”
朱宝想了想,点点头。站在对方的位置,朱宝也觉得这样可以接受。
但朱宝接着又说:“但是,妈妈,我害羞。我脸都红了,怎么说呢?”
我说:“不用害羞。要勇敢一点。没事的。”
我搂着她,在她额头上亲了一口。
朱宝轻轻地点点头。
2
我又问:“那你会跟妈妈说真话吗?书里讲了小孩要对爸爸妈妈说真话。”
朱宝没有回答。
我说:“比如,你和小腰果一起玩,有个东西坏了,我不知道是谁搞坏的,如果是你搞坏了,你会告诉妈妈吗?”
朱宝脱口而出:“不会!”
这个时候,我有点抓狂了:“为什么?”
我又问:“如果是小腰果搞坏的,你会告诉妈妈吗?”
朱宝也是说:不会!”
我问:“为什么?”
朱宝说:“因为我脑子里都知道啊。”“我什么都知道。”她重复着这一话。
我说:“但是你不说,妈妈不知道啊。”
朱宝说:“你那么笨,我都知道了,你怎么不知道呢?”
我哭笑不得:“我没看见呀,所以不知道”。
朱宝还是回答,我什么也不说。
不过,朱宝的回答也启发了我,或许我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实情。鼓励她“出卖”她的好朋友,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朱宝从来不会跟老师和父母打别的小朋友的小报告。这是她的逻辑:别人错和自己错是一样的,自己不希望被大人知道,别人也一样,自己知道是非曲直就可以,不必说了,说了会伤害别人。
很开心,我的宝宝是个善良的宝贝。但,有错还是得承认、得改。我还得继续跟她讲这个道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吧。
通过对话了解朱宝的真实想法是我常干的事情,方法是在晚上就寝前“卧谈”。
朱宝的真实想法也常引起我的反思。这个关于“诚实”的对话也有几点反思:
一、尽量不要用“吓人”的后果去吓住小孩,让他们不要撒谎或隐瞒。大人都在说谎却希望小孩不说谎,其实也挺荒诞。而后果也会适得其反,比如用“警察”吓唬小孩的例子。
二、大人经常会因孩子做错事情发脾气,甚至觉得要表现出生气才能让小孩知道自己错了。有时候面对“熊孩子”,也很难忍住不生气。其实大人的负面情绪只会让小孩害怕,甚至阻止了小孩说真话。
有个晚上,朱宝曾向我说了这番话:
妈妈,你知道挨罚吗?做错事情了就要挨罚。
妈妈,你不要挨罚我。如果我做错事情了,你也不要挨罚我。如果你挨罚我,我就想哭,我就忘记我要做什么了。
妈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想哭的时候,我会忍住。因为哭是没有用的呀。妈妈,我就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妈妈,你总是太着急。
妈妈,你不要生气地跟我说话。
三、“对付”小孩最大的法宝就是:耐心、耐心、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