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就上常青藤》 作者薛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总结 漫漫青云
薛先生的书既有趣又有理,给我很多启发,写这些总结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原文、加深自己的印象。另一方面,因为总结时无法把原著中的故事和例子也写上,所以可能会略显空洞无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故而采用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概要永远只是概要,要想领略更多的文采和深意,还是建议大家购买原书进行阅读。
< 第一部分 一岁就上常青藤 >
提问: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回答:当大人和孩子对同一件事情有了不同看法,采取讨论的方式解决。如果孩子的观点是对的,立即向他致谢,让他知道他虽然小,但是可以帮助父母、教育父母。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建立自信,让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提问:好的课堂环境是什么样的?
回答:大课式的教育,因为人数多,所以常常会漠视孩子的具体需求。小群体则使老师可以及时对每个孩子的具体需求做出反应。好的课堂环境应该是面对面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不是满堂灌式的。上课时有许多讨论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听讲,还要不停地提问、质疑、辩论,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听不明白的,经过讨论后能够更充分的理解。是否学到了知识,要看能否把学过的知识表达出来。
提问: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回答:不轻易地说“不”。当孩子想做一件家长不容许的事情,家长会耐心地启发、引导并且跟孩子商量,说服他放弃,甚至进行谈判从而达成协议,这样,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非常平等。家长看似没有权威,凡事喜欢跟孩子商量,但是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更自信,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取,喜欢独立思考、提问题、辩论,更有批判思维。多与孩子对话,观察孩子对各种事务的反应,然后再发展出自己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都会学到很多。
提问:为什么婴儿一哭就抱?
回答:哭是婴儿唯一的交流工具,一哭就抱,会让婴儿感到自己的交流是有效的,从而更喜欢使用这个交流工具,增加了他与父母的互动。婴儿与外界的互动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
提问:打孩子是一种好的教育手段吗?
回答:打孩子是当父母与孩子出现矛盾或者孩子犯错时,父母的众多处理手段其中之一,是最简单粗暴的,不用动脑筋,可以很好的把父母的情绪发泄出来,但却容易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打孩子意味着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权威式的。想让孩子听话,独断并不能达到目的。独断常常是懒惰的结果。
提问:宠爱孩子和惯孩子是一回事吗?应该对孩子严格吗?
回答:孩子要宠但不能惯。宠,是指满足孩子的一切感情要求。惯,是指放任孩子的坏习惯。合理的作法是,满足孩子的所有情感需求,但却不放任他的坏习惯。该严的时候严是很有必要的。对孩子有多严,要看你对他有多宠。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满足越大,父母在教训他时的“本钱”就越多,不至于会怕打击到他的自信,伤害他对父母的信任。
提问:孩子跟父母应该从几岁开始分床睡?
回答:跟孩子讨论这个话题,商量什么时候分开睡,从开始讨论到真正实施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和孩子充分协商,引导他,当孩子觉得可以分开的时候再分床睡。
提问:在家教孩子知识如何把握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回答:孩子有时候会把一个偶然的事件放大,就此形成对自己负面的印象,从而影响后续的自信。所以要避免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攀比,避免让孩子学一些过难的东西。孩子小的时候,注意力和精力很有限,顾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所以在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而不是纠结于字写的对不对,画画的美不美,发音是否正确。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家长应该忽视孩子的幼稚和错误。
提问:应该夸孩子聪明吗?
回答: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虽然不知道孩子是否聪明,但是必须让他觉得他是聪明的。这样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消灭负向心理循环,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
提问:学龄前阶段是否应该多学一些知识?
回答:孩子学的快一些慢一些,多一些少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有了好的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从长远来看,比一开始就学一大堆,搞的孩子没了学习兴致要更划算。孩子也许在一二年级稍微落后一点,但是长大一些后很快就能追回来。
提问:有必要让孩子多背一些成语吗?
回答:使用成语过多是思想懒惰、缺乏原创的标志。常使用成语,容易把人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凝固、僵化。所以应该鼓励孩子拥有自己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
提问: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回答:最重要的目标是将他培养成和所有人都平等的,能够为自己负责的成人。如果父母以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在心理上会永远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就不能为将来与人平等地交往生活做好准备。
提问: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后孩子很害怕,应该如何补救?
回答: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让孩子觉得庇护所要塌了,世界脱离了他的控制,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这时候,把孩子请进来判断大人之间的是非(适用于已经能够比较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帮助孩子做出判断,最后听从他的“权威”,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觉得家长听从他的意见,能够被他说服,事情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中,一下子就有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