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真实历史,能把白起打成伤亡过半的年轻统帅,只会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成就了秦国名将白起坑杀45万赵卒的杀神之名,也成就了赵国贵族赵括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1.“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过是成败论英雄的“背锅侠”
长平之战是秦国谋略已久的重大战略部署,秦赵对峙之中,赵国是山东六国第一军事强国,秦国则是心怀天下的虎狼之师,两者迟早要一决雌雄。从历史的记载中,仿佛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年轻的赵括替代了颇有经验的廉颇。且赵括纸上谈兵,不知用兵,导致赵国大败。
其实仔细分析长平之战的战局和结果便知,赵括堪称绝对的“背锅侠”,无论是廉颇还是其它将领,在长平之战中根本无法避免赵国惨败的命运。原因有两点:
其一,军事实力赵国逊于秦国,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两个军事大国的决战,实际上是军事实力的比拼。赵国尽管是东方六国中军事一流,但与秦国相比,还是逊色不少。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超级大国。同时,赵国政治腐败,经济发展出现失衡,法令不行导致政治斗争十分恶劣。同时,长平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完全拼的就是粮草和后勤保障能力。
其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骑虎难下,进退失据,长平之战中赵国面临三种选择:自行撤军,持久防御,主动出击。
首先自行撤军完全不可能,因为将大军撤回到太行山以东,固然可以凭借壶口关等天险阻挡秦军,但意味着赵国失去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其中包括赵国的发祥地赵成和起家地晋阳。这样的战略部署,无论是原来的统帅廉颇,还是后来换将之后的赵括,都是不能够接受的,回国之后估计立马成为众矢之的。
其次是持久防御,实际上这是廉颇坚守不出、等待变局的策略,史载“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但廉颇始终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不变,赵王数次谴责督促,廉颇始终不改变。这是因为历经沙场的廉颇知道,撤军不行,主动出击更是自取灭亡,只能等待时机,以求外交上的运筹,或者联合魏等国共同抗秦。但战略相持中拼的是后勤保障,赵国粮草不足,经济实力不如秦国,故而若无外来局势变化,持久相抗的结果也是赵国必败无疑。
还有一种选择是主动出击,这是赵王的战略部署,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改变相持的局面。但这种局面恰恰也是秦国希望看到的。所以,赵国换帅将赵括替换廉颇,便是已经将固定的战略意图和国家命运托付给了赵括,并且只能是主动出击。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即便赵括主动出击的战略是错误的,也只能是整个赵国上下决策的共同失误,而绝非年纪轻轻初历沙场的赵括私自决定。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关系赵国命运的大决战中,若赵括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赵王再昏聩,也不可能将军权视同儿戏,交给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年轻人。
综上可以判断,赵国临阵换将,以赵括为统帅是交给他一个不能改变的“主动出击”战略决策,这种决定下的失败不是赵括的战略决策失败,更非纸上谈兵的失败,赵括完全是一个“背锅侠”。
2.初出茅庐的赵括,面对杀神白起,让虎狼之秦伤亡过半,可谓虽败犹荣
当然,战略决策是赵王作出,也不能将赵括纸上谈兵的嫌疑完全抹杀。要客观评价赵括的军事才能,需要根据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总兵力对比情况和伤亡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其一,秦国的总兵力和伤亡情况。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总兵力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有学者认为至少双倍于赵国兵力,达到百万以上,还有部分学者认为50万上下。根据各家观点,在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全国甲兵攻打楚国,一共有60万,所以往前面推测,秦国在除却拱卫京师,驻守边境和各地的军队之外,能够出动的最大兵力应该不会超过50万。
那么,参战的50万将士最后伤亡情况如何呢,战后秦国统帅白起明确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即战后秦国阵亡人数应该在25万-30万之间。在持续长达1年多的长平之战中,虽然廉颇统帅时期,经历过相持的短暂战役,但此时的秦军伤亡必然不会太多,可谓不伤及实力。
所以,秦军伤亡的大部分应该是在赵括接替廉颇之后,指挥赵军发动主动攻击,秦赵两国在丹河两岸决一死战造成的。从战争的发掘尸骨来分析,完整的尸骨中,有不少是被头部砸伤或者被钝器所伤。说明秦赵两军很多将士是在武器损坏的情况下,用石块、钝器击杀对方,足见战况之惨烈。在长平之战的主战场,丹河两岸至今仍存的地名如血泊、血山、血昏河、骨头坡等,也可以间接佐证这一点。
其二,赵国的总兵力和伤亡情况,赵国的参战兵力和伤亡情况如何呢?最广为流传的记载是《史记》:“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从数字上可以看出,秦国的伤亡很明确,前后被杀45万人。
但实际上,由于秦国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制爵,都是以斩获首级计算,所以,秦国战胜之后,都要屠杀老弱妇人,从而计算军功。所以,即便真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死亡45万人,其中平民应该有不少。
同时,赵国的总兵力也不可能达到45万,赵国在武灵王时期举倾国之力灭掉心腹大患中山国,总兵力不过20万。同时,关于长平之战中秦国兵力优于赵国兵力是史家的共识,由此可以推算出赵国当时能够出动的总兵力应该在35万人以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等到赵括担任统帅的时候,赵国在廉颇的指挥下,已经失去了两道防线,损兵折将转为战略防御。并且赵王也因为埋怨廉颇让军队伤亡过多,也有意替换他。由此可以推算,赵军在赵括统帅时,已经折损数万,总兵力不会超过30万。
所以,白起坑杀赵卒40万的说法是很不合理的,总战斗情况来看,经历了廉颇、赵括指挥的多次战役,并且在赵括阶段能够将虎狼之秦杀死25万左右,赵军的折损也必然不少,直接战死的情况应该占绝大多数,并且应该跟秦国不差上下,再加上饿死、冻死、溃逃的损失,换句话说,最后被秦军俘虏的兵力应该不超过5万人。
事实上,从所谓的白起坑杀赵卒墓坑的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尸骨已经经历了破损的情况,可见在生前经过了拼死搏杀,且埋葬之前已经死亡。从战场实际操作来分析,坑杀数十万也不太好操作。
其三,统帅能力比较。长平之战中秦国的统帅白起,可谓战国第一神将,历经沙场40余年,指挥70多场战役毫无败绩,前后指挥秦军击败楚、韩、魏、赵等强敌,斩首近100万,是秦国统一的最大功臣。在那个时代,白起的声名、威望、战绩无人望其项背。
分析白起一生中的重要战役,新城之战、伊阙之战、光狼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垣城之战、长平之战等,是其指挥战役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也是秦国统一战争中伤亡最惨重的战役,足见战况之激烈。
能跟白起做对手的赵括,能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黄口乳儿吗?给予白起这么惨重打击的,能是个纸上谈兵的纨绔贵族吗?显然不是,赵军虽然没有战至一兵一卒,但在兵力稍逊于秦军,且让名将白起折损过半,必然有着非同凡响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光狼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战事中,暴鸢、公孙喜、芒卯、贾偃与楚顷襄王熊横领导指挥的韩军、魏军、赵军、楚军虽被白起杀死、淹死数十万,却无一能给秦军造成重大损伤。更不要说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白起是以少胜众,鄢郢之战白起甚至以几万人孤军深入,就攻陷了楚国数十万大军防守的核心城市别都鄢和都城郢,淹死杀死楚国军民数十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赵括以疲惫之师、难解之局,面对虎狼之师,名将白起,能够将秦军杀死过半,令白起损失惨重,只能说是虽败犹荣,虽死犹荣。
概而言之,长平之战的真实历史:
其一,长平之战为秦赵大决战,也是战国最大的战争,单论军事实力赵国必败无疑,无论统帅是廉颇还是赵括;
其二,长平之战秦国兵力50万,战场被杀25万,赵国兵力30万,多数战死沙场,被坑杀俘虏的不足5万;
其三,长平之战是名将对决之战,秦国白起身经百战,赵括的军事才能通过出战兵力与伤亡情况证明,纸上谈兵是误解。
长平之战是年轻的赵括首次出战,也是最后一次出战,只能说成败论英雄,千古被嘲笑,历史误解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