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个装备,人就会更强大一些,所作所为也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之上。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只要能与另外的技能联系起来,就能形成“多维度的竞争力”。普遍被认为是“闲情逸致”的琴棋书画,精通这些技能的人,把它背后的思维模式拿出来去做其他的任何事,一样会是高手,而且一上来就是高手,做事的节奏感,看事的大局观,甚至是攻城略地的战略和战术…哪一样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体育项目比较棒的人,要不字写得特别好,要不画画的不错,要不音乐搞得也还行,所谓文体不分家,道不同理同吧!
事实上,在任何技能上,从来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达到精通的境界,最后能做到技压群芳的人,逻辑上讲都必然是极少极少数。终究有些人走到了最后,那另外一些人究竟错在了那呢?
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在于:
他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要重复练习的次数。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径。用科学的方法解释:“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使得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毫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强烈的刺激产生强关联”。而产生这种强关联所需要的重复次数因人而异,就像同样是弹吉他的指法练习,钢琴师和建筑工建立同样模式的神经元连接,所需重复的次数肯定有着天壤之别。
就像我自己,以前从没有下过厨,过去的这个周末,老婆做煎饼我搭手,结果居然用了不到70多张煎饼的功夫“学会”做煎饼了,当然还得反复训练的。
事实上,从和面开始,面加多少、鸡蛋加多少、韭菜放多少到最后加水打匀,过程中总是面加多了,然后继续加水,于是水又加多了,又添面粉、鸡蛋和韭菜,反反复复好歹凑合了,可是和的面量大了(三口之家两个大人加一个小孩,70多张煎饼不是开玩笑吗?我自己都笑),估计下次做还得从一个人的量开始起步!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煎,总是无法控制好火候,要不油少了,要不火大了,要不面放少了,就这样10张不成功的煎饼产生了,又焦又难看又没形,好歹是趋于平稳了,结果问题又出来了,手法笨拙,满灶台的家伙事,面是灶上、锅边上哩哩啦啦到处是,好歹又用了7、8张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慢慢地就一张比一张煎得熟练,无论是火候、饼的样式以及周围物事的摆放,都趋于规整,后来竟然可以不借助其他物事(锅铲、筷子等炊具)单手煎饼飞锅出锅了,感觉特别兴奋!
蛮有成就感的,所以晒晒。另,突然发现做饭太是个技术活了,是必须得去学习的一项技能。
细细想来,摊煎饼其实就是不断地重复,用不到20张煎饼试错,用不到50张煎饼不断重复练习煎蒸技艺,从笨拙到熟练,从缺角、多角的样式到椭圆样式,到最后自认为比较圆;从开始的“黑张飞”到“麻点”的黑焦到最后的不粘锅,都是不断重复不断改进的作用。
而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任何工具都一样,一经熟练使用后,都会被大脑“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大脑里,有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神经元间联接形成并固化,直至无法消失。即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