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外的,潇潇走进了初中的校园。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择校那么一说,或者说父母能够让她上学已经很不错了。初中学校离潇潇家里比较远,骑自行车需要半个小时。班里的同学都是附近村子的,大家都是每天骑车上下学。
骑车去学校要有个像样的自行车,最开始潇潇是骑姐姐淘汰的一辆小自行车,车是红色的,带黑色的条纹。这辆车虽然小,但是很好骑。就是后来车链子经常掉,潇潇已经慢慢可以徒手自己修车链子了,速度又快又准。后来家里买了新自行车,姐姐刚骑没多久的自行车又到了潇潇手里。这是一辆亮紫色的车子,很漂亮,而且车链子上有金属挡板,有了这个下雨的时候泥水就不会甩到裤子上。潇潇很喜欢这辆车,可以说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车。她很爱护她,有时间就用水冲洗车身,保养的很好。
那时候轿车还没有那么流行,碰到大雨雪或者大风天气,村里的同学们会相约租个面包车送到学校,每人平摊车费。刚开始潇潇不知道,天气不好的时候她也自己骑车去学校,为了绕开隔壁村子里非常难走的一段路,他们要绕路村子边上的河沿上走。碰上大雨更停,在高高的河沿上骑车,一边是河水和茂盛的绿色植被,一边是农田,很是惬意。
学校里中午饭一般是去食堂打饭,有些贵。所以很多同学就去小卖部买芝麻酱烧饼和辣条,热热的烧饼配上咸鲜的辣条,很香。也有些同学选择中午回去吃饭,碰上夏天的时候,中午太阳很晒,马路上好像在烤着自行车胎。沿途经过一个下坡桥,大家都会抬腿享受自由加速度的感觉。回村子的路是一条年久失修的马路经常会碰到大小的坑,潇潇要集中注意力避开这些坑。久而久之,她练就了骑自行车的绝学。后来工作后发现有同事竟然不会骑自行车,她很惊讶,毕竟在她周围,学会骑自行车时基本的技能。进村子之后要穿过大半个村子才能到村南的家里。基本上跟小学回家的路一样,先是一位小学李老师开的小卖部,潇潇小学的时候能够每天放学买一种2毛钱的散装方便面碎就会觉得很幸福。之后是村委会的大院,潇潇不怎么喜欢这里,有时候爸妈不在家,而村子里有些事需要每家派个人去的时候她会替父母去,那些村干部不怎么尊重人。村委会大院和市集的道路紧挨着,他们村是逢阴历四、九会有赶集。在那个年代超市还不怎么普及,赶集是村子里的大事,很长一段时间里,潇潇和姐妹的衣食都来自集市上,所以潇潇一直觉得赶集很重要。后来长大了偶尔回村子里也会去集上逛一逛,只不过现在赶集的人越来越少。穿过集市就是村南头了,也基本都是潇潇的本家姓,这个姓氏是村里的大姓。基本上村南边一条街穿过去都是潇潇的叔伯兄弟家,逢年过节,潇潇只要出门就要随时调动记忆力去想迎面而来的人她应该怎么称呼对方,这一度是她的噩梦。
回到家里,因为爸妈不在,潇潇基本上也只是对付下午饭。有时候爸妈留一两块钱让大姐做饭,大姐也只是买几根冰柜给妹妹们分了就当吃饭了。现在想想青春期的潇潇真是不容易,不过后来路修的越来越多,她再也体会不到雨后河沿上骑车的舒爽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