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家的牛
近两年沉下心,看了些书,不过比起别人每年100+本,还是相差甚远。好在,我并不会盲目追求阅读的数量来判断自己进步的快慢。阅读能给我提供很多做事的方法论,看待事情会变的立体和全面,对我自身建设帮助很大。但我也清楚,知识到行为的改变,最后到内化成本能,距离非常的遥远,需要不断的重复,大量的重复,才能内化成肌肉记忆,最后自动自发。
所以,阅读的时候,读的越多,你脑袋里面得到的方法也就越多,这些东西,你起码得花时间去内化和不断重复吧,否则,最终结局还是遗忘,好像从未看过一样。
阅读的目的是让行为发生改变,让结果变的更好,当然消遣式看书除外。而大部分阅读者的重心放在了阅读本身,并不会去思考,作者运用了这条方法,我是不是也可以去使用,我在哪些场景能运用,在书本和现实之间建立连接机制。
《刻意学习》说到,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是成长的双翼,坚持做某件事,是行动系统要去解决的,而不断进步是学习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完立刻再来学习,学完再去做,你才能进步飞跃。
日常看书学习,如何才能收获最大呢?谈2点,我实践过的方法。
碎片学习式的提升
前几天我在一篇公众号文章看到一个观点:敢为娱乐施加压力。大致意思就是,你在休闲娱乐的时候,适当的给自己一点点压力。比如,你去篮球场练球,如果一个三分球都没有投进的话,就做15个俯卧撑。你去健身房跑步,如果没有跑够6公里,那晚上,就少吃一个你特别喜欢的鸡腿,惩罚不要太大,稍微给自己一点点压力,毕竟你还是在娱乐休闲嘛。
如果你看完这段文字,你会怎么做?看完就看完了,没有然后了,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我当时看到这个观点,被触动到了,因为这些天工作压力大,开会忙项目做方案,让我意识到,我其实抗压能力挺差的,并不能很快适应,会本能的拒绝和逃离。
我想增强自己的抗压性,而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于是我把它写到了自己的反思笔记上。我很清楚,当我习惯休闲娱乐过程中的压力时,也就能承受工作过程中常出现的压力,常与压力共处,慢慢也会变的不那么害怕了,自然能坦然的面对。
像这种碎片式的学习不是没有用,而是看你怎么用,你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看到某个观点很受启发,对我有帮助,应该立马把它关联到具体的动作上,然后记录到反思日记里面去,慢慢去内化。下次我如果去爬山,我就会给自己设置一定的压力,而不是想放弃就放弃,这就是把知识转化了行动。
有意识的去积累正确的方法,然后记录到本子上,时常翻一翻,就像尺子一样,你能“测量”出自己在不断的成长和突破。
看书式的提升
书本相对于碎片式阅读,内容更体系化,视角更全。如果你面临什么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相关的书籍,认认真真看一遍。比如,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培训专员,我未来准备朝着,培训经理岗晋升。那你是不是要了解清楚,培训经理要做什么事情,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胜任这个岗位。
当你了解到,培训经理一定要会搭建培训体系。那问题来了,培训体系包括什么?又该如何搭建呢?总之,你要先建立框架意识,有了框架就有了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补齐能力的短板。
之前看过彭小六提到写书的一些方法,他讲到,当你在某个领域积累到33个概念的时候,那么意味着你就可以开始写一本书了,一个概念写3000个字左右,加上序言推荐语差不多10万字。如果你能写一本书,意味着你在该领域的认知,比绝大多数人都有深度。
当时,我就在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运用到阅读,反向操作,当我看完一本书,我列出33个对我很重要的概念,并且我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那是否说明,我看这本书的效率其实已经非常高了,这也算是输入之后的另类输出。后来我在小六的新书《洋葱阅读法》找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本书里面搞清楚9个概念就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我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我的阅读,看完一本书就在概念墙上写出我能想到的关键词,尽量默写出33个,于是出现了下面两张图片。
你可以做成卡片贴到房间墙上,由于各方面限制,所以借用了EXCEL表,模拟在墙上随便乱贴的场景感,以后如果想到其它关键词,我还可以继续添加上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成体系,建立框架,即使日后看一些零碎的文章,我都能把它安插到现有的框架体系中,不断完善夯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心得。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