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不是一群人七嘴八舌随便议论,而是用一套严谨的流程,用数量带动质量,用点子激发点子,产生一个人独自苦思无法产生的创新。

美国北方特别寒冷,大雪纷飞,电线上的积雪越来越多,导致电线被压断,严重影响通信。当地电信公司的老板一筹莫展,该怎么办呢?用竹竿打雪?太危险了。把电线埋入地下?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 这时,可以试试叫作“头脑风暴”的工具。

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发明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具。使用头脑风暴有四大原则:自由思考、延迟评判、以量求质、结合改善。

电信公司老板把同事召集到一起,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设计一个电线清雪机?试试用电热的方式来化雪?试试震荡技术呢?带着扫把,坐着直升机去扫雪呢?突然有人说:“对啊,直升机!直升机沿着积雪严重的电线飞,巨大的螺旋桨高速旋转,扇落积雪应该没问题吧?”这个想法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思路,很快又产生了七八个用直升机除雪的办法。最后经过验证,直升机扇雪真是一个脑洞大开,但有奇效的好方法。电线积雪的问题顺利解决了。

这就是头脑风暴。它的基本理念是:要获得很好的点子,首先要获得很多的点子;要获得很多的点子,就要靠点子来激发点子。这种个体头脑之间风暴式的化学反应,带来了“1+1远远大于2”的可能性。

美国国防部制订长远科技规划时,邀请了50位专家,对规划进行两周的头脑风暴。新报告诞生,原规划文件中只有25%~30%的内容被保留。

松下电器公司是头脑风暴的忠实拥趸。仅在1979年,就获得170万条设想,平均每个员工3条。日本著名创造工程学家志村文彦,用头脑风暴帮助日本电气公司获得了58项专利,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为什么头脑风暴有这样的威力?连接是基础,激发是核心,个体大脑是知识的子集,子集坐在一起,并不会自动拼成全集只有遵守头脑风暴的严谨流程,才能把子集连接成全集,然后通过引发联想、热情感染、唤起竞争、张扬欲望的氛围,激发新的创意。

那么,应该怎么使用“用数量带动质量,用点子激发点子”的头脑风暴,提高群体思考质量呢?

第一,自由思考。

权力和威望会影响自由思考。一旦一些人的观点被认为比另一些人的观点更有价值,有些大脑就会被关闭。

怎么办?圆桌讨论,不要打印头衔,不要按主次排座位,不要自谦地说“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

第二,延迟评判。

禁止批评,甚至禁止评论别人的想法。不要说“这想法太离谱了”“这想法太陈旧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xx定律”。

批评和评论,是扼杀更多想法的刽子手。

第三,以量求质。

刚开始的想法就像刚打开热水龙头后的第一段冷水。前30个想法常常很容易,真正的创造力通常出现在第50个想法之后。所以,整场头脑风暴要争取产生至少100个新想法。在这里,数量比质量更重要。

一家公司就新产品名称进行头脑风暴。经过两小时“不自谦、不批评”的激烈讨论,大家提出了300多个新名字。3天后,默写还记得住的名字,大家只写出来20多个。然后,从这20多个名字中挑出3个,再让用户从3个中挑出1个。

第四,结合改善。

回到最初的案例,从带着扫把坐直升机扫雪,到用直升机螺旋桨扇雪,就是“结合改善”。这也是头脑风暴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产生不了的价值。

怎么做?讨论尽量要在小范围(10~20人左右)内进行;任何时候,一次只能一个人发言;不可以交头接耳开小会;把前面的想法都贴在白板上,激发更多新想法。


画重点

头脑风暴

个体大脑是知识的子集。子集坐在一起,并不会自动拼成全集。头脑风暴,就是用严谨的流程,“自由思考、延迟评判、以量求质、结合改善”,把所有智慧的子集连接起来,激发新的想法,产生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无法产生的创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