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上了网络信号,电视电脑都可以挥霍着用了。我原先很担心这会让儿子心生旁骛,但是真相是真正堕落的那个人是我。昨天一直在下雨,我在家看了一台两个半小时的综艺,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再加三集电视剧。每一扬头看表,唉,又该买菜了,又得做饭了、儿子又该回来了,更别说收拾房间、洗衣服、看书了,整个一个醉生梦死。
电视也算是一种另类鸦片吧?
昨晚和儿子聊起了《走近科学》,这是他小时候我们一直在看的一档电视节目,因为名为科学,在心理上就将它默认为与科学相关的益智节目,但其实那么多年看下来,常常会被它逗得目瞪口呆。最近,它宣布播完最后一期就与大家彻底拜拜了,虽然已经很久没看这个节目,但还是突然感到十分的不舍。
我和儿子笑着吐槽那些年被它忽悠的各个事件,比如,一个村子,用电笔无论在哪里量都会发亮,难道是全村都带电?讲了一期,原来是电笔坏了;一个村子,有一座寺庙,房顶从来不沾落叶,难道真有菩萨显灵?原来是被风吹走了;一个村子,有一个孩子,天天不睡觉,难道他天生异能?原来是留守儿童,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一个村子,在一片地里拍出一种飞行时会划出尾线的飞虫,难道是飞行速度惊人的新物种?原来是摄像机像素太低······
我和儿子一边你一个我一个接龙似地说着,一边哈哈大笑,想自己当年被唬得一愣一愣地等着揭晓谜底,然后在张腾岳声情并茂的气氛渲染后说出答案时,直骂节目组太能坑人,这也值得拍几十分钟?
可是,我们也突然注意到,这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农村,一个更多会被迷信愚昧浸染的地方,是不是这才是《走近科学》的初衷,以这些看起来可笑的事件,用吸人眼球的夸张手法,在广大农村做最基础的科普教育?
儿子说:“你看,他用的是‘近’,而不是‘进’,说明这个节目只是让大家要相信科学,知道科学,而不用真正的了解。”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虽然被冠以这个名字,究竟会吸引多少农村人愿意去看,愿意不再相信生活中神神鬼鬼的事情,可能并不让人乐观,但它带给我们的惊吓如今早已成为了一种乐子。
对于儿子来说,还更增添了一份情感,因为这是陪伴他成长的一档节目。从小,每晚8点半,他就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他说还记得《走近科学》完了就是《讲述》,《讲述》完了就是《探索发现》,甚至还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每个节目的徽标。
这是一份成长的记忆,儿子一边说着挺可惜的,一边拿着手机查看节目的回顾,一定会有与之相关的各种回忆充斥在他的脑海中,回忆里会有爸爸妈妈、会有姥姥姥爷、会有同学朋友、会有当时的一切场景和心情,随着节目的终结,想再忆起这些,恐怕就会少了一条线索。
儿子连说“不舍得”,这大概就是生命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曾经是很自然的陪伴,你看着他出现,再看着它消失,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作别,总会有些伤感,总会让人怀恋和不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