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降温,躲在家里看《奇葩说》。
实在是太过瘾了。台上的选手通过他们极具舞台表现力的手法,将一个个观点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你在捧腹大笑欲罢不能。
看到他们说话这么厉害,想必是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
可是,好像我也是看了好几本沟通的书的人,这些知识在我身上留下了什么印记吗?
最开始接触沟通类的书籍是在15年。当时我正面临着和前任闹矛盾要分手的状况。可是我还不想分手,我不知道我和他之间是哪里出了问题。所以,我想通过沟通了解他是怎么想的。并挽回我们的感情。
嗯,事实证明这是无用的。很快我们还是分手了。
再好的话术,没走心。都不过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和他分手后,我基本就没看过沟通类的书籍了。不是自我放弃了,而是自我觉醒了。说话沟通这件事,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光看几本话术书,就想娓娓而谈、振振有词、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气是不可能的。一个人说了什么,意味着他想了什么。
他表达的品质,就是他思考的品质。
所以后来有段时间我变的不那么爱说话。我怕我一说话就被别人看穿我知识浅薄。那时候我喜欢逛知乎、豆瓣。在这些平台里,看别人是如何将自己思考的过程阐述表达清楚。而我又不需要发声,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觉得特没劲了。说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又没人和我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也是那时候明白了,沟通的本质是传递信息。然后我们的大脑再根据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我之前看的沟通类书籍,本质上就是在教你,如何将这个信息更好的表达传递。而我当时的状态是,书读的少,掌握的信息少,心底没自信。自然无法将信息传递好。
现在回过头去看沟通类书籍。已经能理顺这些个手法了。其实无非是:
作为说话的一方:1.首先得明白自己要传递什么信息。2.学着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传递。2很重要。也是所有沟通类书籍的核心。
只有对方按照你表述的内容理解了你说的话,才算是信息真正被传递成功,才是有效的。要知道,你说的话,听的人是会产生情绪的。要是对方没能理解你的意思,接着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就槽糕了。
作为倾听的一方:1.得明白自己需要获取什么信息。2.如果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信息,勇敢的询问。
最后的最后,非常赞同这句话,《好好说话》只是工具,“好好思考”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