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在门内很久了。一个偶然,一个放手,促成了短短两天的天津之旅。
01
“剩下的菜,晚上想吃就热一下,把盘子洗刷干净。我和儿子回来,不会看到菜长成森林吧?”我边说边比划着,对他有一份不放心。
他则对我有十份不放心,不停地碎碎念:我在你的钱包里放了八百元,以备急需。带个喝水的杯子……这个不行,要保温的,咳嗽时喝口。穿什么上衣、裤子?别穿那双白色旅游鞋了,配黑裤子不好看,最好穿平底的黑皮鞋。候车时看好车次、地标。一般座位底部会有手机充电口,没有的话,就用带去的充电宝,注意插口,别硬插,你看,这边窄、那边宽,充电宝和充电器放在背包的侧面。我给你手机下载了打车软件,到天津后,你先用原来的打车软件试一下,不行的话就用新下载的。多和儿子聊聊天,别两人都抱着手机。别忘了吃“狗不理”包子。去玩的地方事先上网找找,要不就跟着当地旅行团……
唠叨,从昨晚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下午去的路上。得到的是——我“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真娘们!”
嘴上硬气,心里则发虚。
儿子从外地坐飞机回家,因天气原因中途滞留天津。若是改成坐动车,由于没有直达车,我们得赴青岛接他,半夜才能回到家。为安全起见,只好让他在天津住一晚。又想到他回来很容易躺平,于是先生提议:去天津陪儿子玩两天。他工作忙,我一个人去。
好多年没单独出行的我,就这样被推出门,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以前家庭出行时,诸多事宜都由他搞定,我多数只需要跟着走就行了,用他的话来说,我就是个拎包的。经过多年的婚姻生活,我终于被培养成了一个他口中的“笨人”。
这不,在去往高铁站的路上,他一边开车一边又感叹地说:“真不放心啊!我怎么感觉像送孩子出行……”想起什么,他又接着说,“是不是作妻子的都这样?我看过一个视频,停车后女的去买饮料,回来后直奔他家车前面的那辆就去了,他丈夫说,笨老婆有时在外面还上错厕所。”
我会心一笑:“还真是一样一样的啊!”
车内,飘着悠长的音乐。前方,圆圆的月亮散发着柔光,抚摸着大地。
两天后,我和儿子就回来了。我在心里说。
02
我还在动车上,手机里,来自那父子俩的问候此起彼伏,在山东的先生,提醒到站的时间,在天津的儿子,提出要来接站。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儿子答应不来接站。当我坐出租车到达他入住的酒店时,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出租车的门就开了,儿子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面前。一年没有见着孩子了。
当晚,由儿子上网查询,娘俩商量后,确定了游玩景点。如果先生一起来,这些事无疑全由他一人包揽,我们娘俩则是“甩手掌柜”。从第二天起,打车、订餐全由儿子来办理,费用全由儿子出,已上班一年的儿子,自然而然地负起责任来。当然我也参与意见,不像与先生在一起时什么也不管。
第二天上午,游览了“五大道”。
在寒风里我们先是随意地转,看了看众多的小洋楼,确实古色古香,充满了欧式风格的美。马拉的观光车,还有人力三轮车穿梭其中,一时间,竟有些许恍惚,仿佛来到了清末民初。
儿子给拉观光车的马拍照,我则盯着马那双善良的大眼睛研究了一番。
正好有人力三轮车师傅过来问询,于是花了九十元钱,由师傅拉着我们游览了四十多分钟。师傅边骑车边讲解,个别景点处还主动停下来,负责给我们拍照。
师傅讲得不错,虽然他背对着我,但我还是频频点头称是,其实他口中的故居名人,我多数不了解,回家后得多补历史课。
下午又去了意大利风情旅游区,这是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原为意大利租借地,几乎包含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
就在这儿,儿子请我吃了西餐,感觉还不错,就是吃饭的工具用起来不方便,又是刀,又是叉的。我和儿子说:“还是我们聪明,一双筷子全部搞定。”儿子笑着附和道:“就是。”
游览景点时,我一直有着杂念,那就是在平台上日更的事。
我留心建筑物上的每一块标牌,给菜单拍照,离开时再一次观察和感受周围,寻找特殊记忆。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这些洋楼由此建成。上面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风云变幻,而今,古旧的西式建筑物周围,我们新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今昔对照。
“奋进伟大征程、谱写时代华章”,在候车时,我在一家小店的墙上发现了这块标牌,于是拍下留作素材。
我像一只八爪鱼,伸出所有的触角去感知外围的一切。
儿子也忙着留念,站在一个可爱呆萌的卡通雕像后面,让我给他拍照。我问那是什么,儿子略带惊讶:“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啊!”
我这个无知的老妈,总与儿子不在一个频道上。但这不妨碍我们各取所需,各有小欢喜。
03
站在古文化街入口,朝里一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气息扑面而来。
漫步其间,目不暇接,古街两旁琳琅满目,热气腾腾。街区走向自然曲直,错落有韵;一座座仿明清建筑,层高均为一、二层,小巧别致;商店铺面长短有序,鳞次栉比,各色饮食小吃、古玩玉雕和民间工艺品,应有尽有。
这座六百多年的历史古街,到处洋溢着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到处充满着丰盈与活力。
随意走进了“泥人张”店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小泥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中一对“亲亲奶奶”的小泥人,穿着开档裤的小娃娃双臂张开,通红的小嘴巴张着,娇憨可爱,旁边的老奶奶慈眉善目,开心地眼睛眯成一条线。此情此景,令人忍俊不禁。
儿子则在拍摄古风的照像馆前驻足。陪他进去,儿子说想拍大将军照,问了价格,我拉了他就走。走了几步,儿子又折返回去。我只好转变态度,帮着拿手机递衣服,与摄影师一起对着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猛拍。拍完照后,儿子又提出不用打印,把照片拷贝下来自己PS。一样的价钱,这样不合算啊!我提出异议,儿子却拍拍自己的口袋,花我自己的钱!老妈我赶紧三缄其口。
有钱的儿子继续出资,请我吃了粘粘的黄米糕,喝了甜甜的津门雪梨汤,还品尝了大名鼎鼎、个头小小的“狗不理”包子。
夕阳西下,我们踩着木质的阶梯,步入一座建筑物的二楼,观看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曲艺相声。
“津门相声美名传,哏都茶苑艺非凡”,正如台上两侧的对联所言,演员们向我们展示了精湛的块板、相声等国粹艺术。台上台下,互动连连,会意之笑,此起彼伏。最后一个相声,是关于天津人性格方面的,它拨动了我探究当地人的心弦。
在温暖的小剧场里,我们娘俩,品茉莉花茶,嗑瓜子花生,熏陶着传统文化,真是惬意极了。
04
在两天半的停留里,我和儿子相处的主旋律是和谐,没有他那性格急躁的老爸在旁边聒噪,慢性子的我俩甚是自由自在。尽管如此,我和儿子还是在对人的看法方面,产生了分歧,有一些互相看不惯。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秉持穷家富路的原则,但还是在打车时“能拼则拼”。出租车来了,我朝里一瞅,一位女士坐在后排,想也没想,我对着儿子示意:“你去前面坐吧?”
没料到儿子来了一句:“妈,还是您到前面坐?”
咦?未及多想,我坐到了副驾驶座上。
就听儿子问那位女乘客:“姐,天津哪些地方有特色小吃?”
女乘客挺热心,侃侃而谈。
听着听着,后面儿子猛然冒出一句:“姐,你在哪儿上班?”
“律师事务所。”
“姐是律师啊,我也是学法律的。你多大岁数啊?”
什么情况啊?我这个老妈难为情地无声地笑了。
“我三十岁了。”
“姐看上去很年轻啊,我还以为你二十几岁呢!”
我更加难为情了,笑出了一点点动静。
“姐,方便加个微信吗?”
“我该下车了,下次吧。”
回到酒店后,我第一时间委婉地批评了儿子:“在外面别随便要女生的联系方式,人家也许会认为你是坏人呢!”
“妈您这是老观念了,人家不会这么想的,刚才她都拿出手机了。”儿子笑眯眯地又补充了一句,“同行业,又是外省,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这一次是我看不惯儿子,接下来就是儿子看不惯我了。
在游览了古文化街后,我们决定去看看“瓷房子”,根据查询,“瓷房子”是游客的打卡点。儿子通过百度地图一查,那个地方也就三公里的路程,于是打车前往。
在车上,我随口问司机:“师傅,瓷房子怎么样啊?”
“嗨,依我看,就是一个有钱人,买了一个破房子,弄了一堆破瓷片镶在上面,里面就是一些破家具。”
这位师傅,身上有“哏都”的哏劲儿。人,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景,我这么认为,于是开始问东问西,他也热心地告诉我,哪儿的大麻花是手工制作的,可以带回家;哪个名人的故居,值得一瞅……
一路,儿子全程看手机。下了车后,他颇有怨言地说:“妈,您听他叨叨!这么短的距离,花了二十元,尽带着我们绕路了!”
上午的一幕又重演了,同样的距离,昨天坐出租车花了三十多元,而上午,因为我这个好学的老妈把司机当导游,也不知是绕路了咋的,结果花了六十元打车费。
求同存异,以上两个小分歧,不影响我们母子的友谊。回到酒店后,他支起笔记本电脑,继续学他的法学,而我,把“学习强国”平台的“本地频道”转到天津。里面有这么一项内容:
新年之际,著名作家冯骥才先后推出经典系列小说“俗世奇人”的最新一集《俗世奇人(肆)》以及《俗世奇人新增本》,继续让读者感受天津人身上的那股天津劲儿——强梁、爽利、好胜、幽默、义气、讲理讲面……
冯骥才坦言:“写作是心灵的事业,不能说成瘾,但我承认自己写‘俗世奇人’已经成瘾……吃喝穿戴,言谈话语,举手投足,都是那时天津卫很各色的一套,而且所有这一切全都活龙鲜健、挤眉弄眼,叫我美美地陷入其中。”
这段话,我得好好琢磨一番。把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列入阅读书目,体验一下“挤眉弄眼”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我这个老学究下一步的功课。
沉浸于各自的学习,在这方面,我和儿子殊途同归。
05
因为节前闭馆,没能进去一观,单从瓷房子外面看,已觉眼花缭乱。
我想,这并非那位司机说的“一个有钱人,买了一个破房子,弄了一堆破瓷片镶在上面。”猛一看,在无数瓷片的装饰下,这座瓷房子宛如童话里的宫殿,闪耀着梦幻般的色彩。细瞧下更有乾坤,其门口和外墙镶嵌着一只只完整的大花瓶,花瓶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偶有裂纹,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意犹未尽,查了一下资料,才知这座瓷房子原来是一座百年法式洋楼,一位中国人于2000年买下,使用了4000多件古瓷器、400多件汉白玉石雕、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做了洋楼的装饰材料。其中那7亿多块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和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等,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
这绝非一个花瓶式的瓷房子,而是有创意有历史的博物馆。
创意很重要,但灵魂更重要。这就像写文章,素材再精彩,也如一堆碎瓷片,只有经过加工把它们镶嵌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精美的“瓷房子”。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瓷房子”闪耀世界的主要元素吧。
在给儿子拍照后,我们离开瓷房子,漫步于大街小巷,不少名人的故居隐于众多的店铺之间,“张爱玲故居”吸引到了我们,门口竟然未设收费点,那就进去一观。
张爱玲穿着旗袍优雅而高傲的画像,古旧的木桌上摆放的玫瑰花,环绕其间的爵士风格的音乐,一种旧上海的氛围环绕期间。
儿子指指上面,我放下了给他拍照的手机,原来这只是普通的茶饮店。
继续漫步街头,心里却装下了这家茶饮店。一幅画像,一枝花束,一首乐曲,小小茶饮店,立刻有了故事和情怀……
旅游结束了,我和儿子回到了家。
家门关上,一切归原。也有不同,于丝丝缕缕间。
忙于“正事”的先生,还是没有闲情听我说“瓷房子”。我一直惦记着那个小泥人,后悔没有把它买下来。儿子则一心去附近的大海看看,顺便发个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