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会说话
大家应该对“内在受伤的小孩”这个词应该不再陌生了。事实上,这个小孩是会说话的。
比如,一个60后的人,是家里的老大,在奉行老大文化的家庭里长大。弟弟欺负了他,家长总说:“他小,你让着他点儿。”
好吃的要先让着小的吃,活儿却干得最多。大事小情,即便弟弟妹妹无理取闹,也要让着弟弟妹妹。但话说回来,即便这个孩子排行老大,但他也是个孩子,他也需要爱。长此以往,他内心肯定会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声音——“凭什么”。
“凭什么我就得让着小的?”“凭什么我做得最多?”“凭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对?”……然而,在家长制的家庭里,老大自己都不曾觉察,这些话自己从没对父母说过。
但是,这些委屈的声音却始终藏在他的心底。长大了,跟朋友们在一起,他稍微感觉到被忽视,就会问:“凭什么你们总忽视我?”工作中,如果老板的对待他稍感不公,他就会说:“凭什么我的付出你看不到,凭什么你总偏心别的同事?”
大家注意一下,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经常说“凭什么……”八成是小时候在家庭里受到过太多不公平的对待。内在的受伤小孩,始终渴望被关注到。
父母对孩子好,不情愿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大家熟悉的话语。的确,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为什么孩子有主见的时候,家长会那么愤怒?
因为每每这时候也正是这样的家长被“内在受伤的小孩”主导的时候。
有一次?,有个家长说:“我小时候根本不敢跟父母顶嘴,否则回应我的肯定是拳打脚踢。现在的孩子倒好,句句跟你对着来,还要讲什么尊重!这到底是怎么了?我对他已经比小时候父母对我好多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没像你爷爷奶奶对我一样动手打你,你就知足吧,还让我尊重你?”
家长处于父母状态的时候,都希望好好地爱孩子。但是一旦父母的心理能量不足,就会被受伤的小孩主导,此时的他也是个未被满足的孩子。于是,他的付出里,就会透着各种不情愿,或者对孩子有所求。
不知道如何爱,因为不曾被爱
很多虐童案件的背后,虐待儿童的主人公的童年时期本身就有被虐待的经历。这也是无形之中的代际传承。这样的父母也想给孩子爱,但他不知道如何爱孩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在虐待中长大的。一个人儿时受到过怎样的对待,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还有些孤儿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吃过很多苦,发誓将来一定会对孩子好,不让孩子受苦。但事实是,或许物质层面他们满足了孩子,但是在心理层面上他们能给孩子的其实远远不够。
打个比方,比如一个人6岁的时候成了孤儿,6岁以前的他是在爱中长大的。即便那些记忆已经不清晰,但是父母对他的爱已经融入他的潜意识,他自己的孩子6岁以前,他能很好地去爱。而他的孩子再大一点儿,他的爱也许就不尽如人意了。因为6岁以后的他,靠的是自己的独立,寄养在别人家里,处处察言观色,没有撒娇的机会……6岁以后的他,对待自己就像成人——严格要求自己。
一个人做了父母,不经觉察地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耳濡目染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孤儿做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因为没有了父母,他们是自己给自己做父母。因此,他怎么苛刻自己,就会怎么苛刻孩子。听上去不可信?但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华生的故事
我们看一下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故事。他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我可以把他训练成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曾经一度在美国疯传的哭声免疫法(孩子哭了不抱),以及很多所谓的让家长省心的育儿方法,都源于行为主义,近年来也误导了许多中国家长。
华生为何如此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相反却完全忽视人生而为人的内在动力,以及天性中的差异和创造力呢?华生本人的教育成果又如何呢?
华生的大儿子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30多岁时自杀身亡;女儿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华生的孙女多次企图自杀;孙子一直流浪在外;外孙女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这一切悲剧的种子源于华生的童年。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学生时代受尽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两次被捕入狱。
正是因为童年对爱的渴望,又深感爱的匮乏,让他倾尽全力保护自己以不再因爱受伤,所以他努力营造一个没有情感的世界,他那程序化的行为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父母不成长,孩子的病好不了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被送到了医院。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却发现:“其实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病了,孩子只不过是在替父母生病,或者他们是想用生病的方式摆脱父母的控制。”
作为父母,如果他们内在受伤的小孩没疗愈,就会事无巨细地管制孩子。因此,他们的行为名义上是爱,实际上是一种控制。
在父母的软控制下,有些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懂得反思的父母,会配合心理咨询师,疗愈自己,孩子的“病”可以不治而愈。
但是,有些父母,只把孩子推向咨询师,希望咨询师把孩子治好。这样的孩子很难好,甚至常常拒绝治疗。
一个被父母送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曾这样对我说:
“我知道在你这里,你尊重我,我可以自己做主,但是回到家,我妈还是会处处控制我。”从此他再也未到过我的工作室。
一旦孩子发现,生了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父母的控制,或者可以以生病的名义反控制自己的父母,他们就会习惯“生病”。
培养孩子,从成长自己开始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如何爱才能让孩子接受。需要我们去学习,人生来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去描绘 描绘何种色彩,如何才能精彩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跟上孩的成长脚步。每一位父母都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只有不断成长自己,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