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开疆拓土都是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最大追求和最高荣誉之一,在一代代先贤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疆域从小小的中原之地逐渐扩展到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山河。
每一寸疆域的背后都是先人无尽的汗水和鲜血,甚至累累白骨,所以我们才要寸土必争。因此,割土弃地的行为必然遭到唾弃,遗臭万年。五代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亲手献给辽国,千古骂名至今不绝;北宋司马光,主张弃地西夏,同样倍受鄙夷,青史留污名。
然而东汉195年的历史中,却在光武帝、安帝、灵帝时期三次试图放弃大汉十三州之一的凉州,将偌大的领土拱手让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凉州这么“不得宠”,屡遭嫌弃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凉州起源
凉州一名最早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将天下分为冀、幽、兖、青、徐、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和直隶十三个部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汉十三州。
凉州首次出现在历史上,名字的来源是由于其“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下辖有8个郡。
到了东汉,凉州下辖有12个郡国: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边、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和居延属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宁夏的大部分、陕西、青海和新疆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的凉州,疆域面积可一点都不小。
战略地位下降
尽管凉州的疆域扩大了,但是它的战略地位却急剧下降了。
凉州地理环境复杂,既有高原、谷地,更包含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河西走廊,天然就适合农耕和畜牧,因此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区。这就注定了它会被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反复争夺。
西汉时,为了对付匈奴这个大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同时对凉州进行大肆开发,移民、屯田、兴修水利,把凉州打造成了一片沃土,有效的阻断了匈奴和西域各国、羌戎间的联系。
经过卫青、霍去病等人多次打击后,匈奴元气大伤,远遁草原,光武帝时期,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降汉朝,北匈奴则向西逃窜,对汉帝国的威胁大大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凉州的战略地位就大大降低。再加上东汉对于西域重视程度并没有西汉时那么深,自然而然对凉州的重视程度也下降了许多。
羌患深重
羌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炎帝,商、周、秦朝的时候被迫向西迁徙到了西北地区,以游牧为生。西汉时,因为匈奴实力雄厚,一度臣服匈奴,后来不堪忍受压迫,归降汉朝,并迁入河西四郡定居,西汉设立护羌校尉进行管理。
王莽作乱的时候,大量羌人涌入凉州,占据金城等郡县,和汉人杂处,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势力逐渐强盛。
东汉初的时候,隗嚣在凉州割据一方,他和羌人联手,利用羌人强大的武力,试图和中原各方势力对抗,坐山观虎斗。建武八年,光武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一举消灭了隗嚣,但是羌人却没有臣服。
羌人实力雄厚,这时东汉刚建立不久,一心想着休养生息,不愿意和羌人争斗。面对这个问题,光武帝也很头疼,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光武十二年,弃守凉州的讨论。
当时马援在陇西郡担任太守,他强烈反对这个做法。他说:“凉州当地的城池大多完好,而且坚固,防御设施也很完善,土壤肥沃,水利灌溉都十分通畅。”
话外的意思就是凉州本身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朝廷支持就可以抵挡羌人。这样一来,凉州就不会成为朝廷的负担,拖垮朝廷财政。
马援反对弃守凉州的第二个原因是如果放弃凉州,任由其被羌人占据,那么羌人做大,会危害朝廷的腹心之地。
最终光武帝接受了马援的建议,第一次弃守凉州就此结束。
虽然弃守凉州建议被放弃,但是羌患却没有彻底解决,羌人投降归附,但是经常发生叛乱。
后来,随着东汉实行“以夷伐夷”的政策,羌人逐渐不满。这种情绪在东汉国力衰微,政治腐败,凉州官吏和将士对羌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以及日益沉重的徭役、兵役背景下,彻底爆发,羌人相继掀起了四次大规模的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第二次弃守凉州的讨论。
永初三年(109),羌人大举攻打凉州,凉州各地的太守、县令个个怕得要死,根本没有死守交战的意思,反而一起给朝廷上书,建议把凉州百姓全部迁到内地去。
如此荒唐的意见本身就够离谱的了,但更离谱的是东汉朝廷竟然接受了,迅速把河西四郡的百姓迁到了关右。
朝廷这么明显的避战意图,瞬间就把有心人给撩拨了出来。一个叫庞参的谒者给大将军邓骘写了一封奏书,建议朝廷放弃凉州,邓骘看了后深以为然,于是将之在朝议上提了出来,结果一众公卿大臣竟然纷纷赞同。
就在这个时候,郎中虞诩站了出来。他和太尉张禹说凉州绝不可以放弃,原因有三。第一,凉州从西汉开始就是朝廷的领土,是老祖宗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弃守有背孝道。
在汉代,“忠”和“孝”是治政的两大基本原则,任何人都不得违背,至于帝王,更是要以身作则。一旦做实“不孝”,皇帝的宝座都会被动摇。虞诩这第一刀,就扎在了致命点上。
第二,凉州被放弃,三辅地区就成了前线,时刻面对羌人的威胁。三辅之后就是弘农郡和京师洛阳。一句话,羌人距离京师太近了,随时可能冲破防线,兵临城下,威胁太大。
第三,凉州被弃,会让凉州百姓和官吏怨恨朝廷,生出异心,到时后果难以预料。事实上,的确像虞诩预料的那样,迁徙陇西四郡百姓的做法本身就代表了东汉朝廷放弃凉州部分的意图,故土难离,再加上迁移途中死伤惨重,难以为继下,凉州汉阳郡有百姓起义,投奔羌人,调转头来对抗东汉朝廷。
虞诩的话惊醒了张禹,张禹提出再议弃守凉州之事,最终东汉朝廷采纳了虞诩的建议,凉州又一次避免了被抛弃的命运。
第三次弃守凉州的讨论发生在76年后,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同样是由于羌人入侵,再加上边章、韩遂发动叛乱,皇甫嵩和董卓平叛不成,三公之一的司徒崔烈提出弃守凉州。
这次讨论和第二次不同的是,这时羌人已经开始攻打三辅,而不是可能威胁三辅,更重要的是,建立160年的东汉已经开始走向末路,国力大减,和羌人七八十年的征战大大拖垮了汉帝国的元气。
也就是说,东汉帝国不想再被羌人持续性的放血,而是想要壮士断腕,干脆利落地甩掉凉州这个大包袱。
但这个提议被议郎傅燮坚决反对,理由和虞诩如出一辙,违背孝道、导致天下打乱。最终,这个提议被否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