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好多书,能力还是不见增长?为什么刚读完一本书,过个两三天就忘了书中的内容在讲什么了?
是因为内容深奥难懂?因为记性不好?这样的回答恐怕也只能用来安慰自己,并不能用来掩盖自己不会读书的真相。
那么什么才叫会读书呢?
举个例子。
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小A ,一个叫小B。同样背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科书。高考后,小A考上了清华,小B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显然小A比小B更会读书。这是因为小A读的书比较多?是因为小A比小B智商更高吗? 这样的原因可能存在,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小A能考上清华在于他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他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吃透,他知道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好比一道数学题,只要了解它的原理,掌握正确的方法,就算这道题再怎么复杂,也能够迎刃而解。
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论,认为知道内容在讲什么就够了,不会去深究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思路来解决问题的。
真正的会读书,在读到一处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时,不会就此略过,而是会停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表达什么,它在现实生活中能给我带来何种帮助。
就如知乎大V 李叫兽,在《我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
但是我却当场就学了1个小时以上。
我问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如果不找至少5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的。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李叫兽硬是花了1个小时来学习它,他不仅想要了解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还想要知道这个知识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帮到自己,能不能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释它,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我们常说: “做事要有反馈进步才快”,读书也是一样的,读书也需要反馈,读书的反馈就在于深层次的思考。
怎么做到深层次思考呢?
一、 如上面所说,读完一本书,要知道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观点,你在这本书里面学到了什么知识,想一想能不能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释它,这个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用在什么地方,能在哪些方面为你提供哪些帮助?
二、读完一本好书,想一想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书中所要传达意思表述出来,说给朋友、家人、同事听,看他们能不能听得懂你所表达的意思,亦或者通过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如果能做到上述两点,不仅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能力,还能锻炼举一反三、口语表达、文字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啊!
至此,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正确的读书方法论是什么了。不过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读书或者跟人讨论问题时,有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有胜心。不是专注于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而是处处想要赢过别人,读书时觉得作者有些地方也写得不对嘛!跟人讨论问题时也总喜欢与人争个高下。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固步自封,不能吸取到其他新的知识,路只会越走越窄。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其他任何的知识,都不该存在有胜心,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学习,来看待与自己看法不同的知识,至少我们能够知道别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什么。
最后,我想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作为结尾:普通人最缺的就是执行力,当你懂得某个道理之后,立刻就去行动,你就已经超过了80%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