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从道所出,以道的眼光来看,万物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就像庄子所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圣人是得道的觉悟者,他对万物无所偏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是什么?古人祭祖扫墓的时候,用草扎成狗马的形状来祭祀祖先,就像今天的人用纸糊的汽车、洋房来祭拜祖先一样。这些草扎的狗马、纸糊的汽车、洋房等就叫做刍狗。
刍狗在祭祀之前,大家都很宝贵它,怕它弄坏了,但祭祀之后,刍狗就被丢弃在山间,任日晒雨淋,自然腐朽。
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任何偏私,天地不会说,我喜欢你就让你一年四季,千秋万代的繁荣下去。我讨厌你,就像日晒雨淋的草狗、草马,没人看上一眼,而是当荣则荣,当枯则枯。
天地对万物都是公平的,任何物体在自然界里面都有生长、繁荣、枯萎的过程。圣人法天则地,对百姓也无所偏私,任百姓自由发展。就像万物有荣枯一样,人也有得意失意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千万不可怨天尤人,得意的时候千万不可沾沾自喜。得意与失意,冥冥中皆有神秘的力量在安排。
我特别喜欢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再卑微的人物,总有荣光的时刻,再伟大的人生,总有谢幕的一天。对于冥冥中左右万物的那个神秘的力量,我们要有足够的敬畏。
圣人对百姓无所偏私,其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五十六章)
人生活在世间,避免不了亲疏、利害、贵贱的关系,人人趋向于亲者,对我有利者,贵者;疏远疏者,对我不利者,贱者。圣人无所偏私,所以对任何人不亲也不疏,无利也无害,不贵任何人,也不贱任何人。任何人想亲近他或疏远他,他都毫不在意。
我们知道,财富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财富和资源,结成团队进行竞争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同我者亲,异我者仇,予我者利,夺我者害,我仰之鼻息的贵,仰我之鼻息的贱。那种企图超越这一切的理想主义可行吗?
老子说话的对象并非普通人,而是统治者,统治者不过是集体的代表而已,他必须平衡每个分子的利益,当然不能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为“天下贵”。这是老子的大智慧,并非一日为谋三餐而奔波劳碌的普通人所能理解。
可以以家庭做比喻,也许可以有助于对老子这个思想的理解。设想一个家庭有五个儿子,父母亲如何对待五个儿子呢?宠爱任何一个儿子都会导致其余四个儿子的不满,父母亲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所偏私,方能维护家庭的和谐。
无所偏私并不意味着圣人对人间是一副冷心肠,恰恰意味着他对百姓有真诚的爱。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二十七章)
圣人善于使用人,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人,圣人善于使用物,所以没有任何一个没用的物,这就叫做因循大道的明智。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凭资。不善人不爱老师,善人不爱凭资,既便聪明人也会陷入迷惑。
老师与弟子相互成就,善人与不善人共同进步,化解利害、贵贱、你我的区分,这是老子给予世间的大爱。
对于人间的信义,老子也有独特的了解。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道德经》四十九章)
对我善者我善待他,正常。但对我不善者我亦善待他,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有诚信的人,我以诚信相待,正常。不诚信的人,我亦以诚信相待,这也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这就是老子的大智慧,人不善,人不诚信,这是别人的问题,我亦不善,亦不信,我是跟着情绪走了,跟着不信不诚的人走了。我背弃了善和信,我也会承受相应的后果。
比如说,别人借了你一笔钱,没有按时归还,他向你要一批货,你趁机把一批残次品给他,表面上很聪明,实际上损害了自已的信誉。
孔子说:“以直报怨。”与老子的意思相似。圣人无所偏私,他不会跟着情绪走,他会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有如此,他才可能作为整体的代表,受到普遍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