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己的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
需要列举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列出来,文章的框架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还有很多子问题,可以按照麦肯锡的思维金字塔进行构建。
麦肯锡的思维金字塔: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这些事情可以很复杂,如: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世界经济五年的走势,以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事情也可以很简单,如:小贾见到姑娘为什么会脸红,老妈每天喝半斤白酒是不是很危险,以及当高中时候的梦中情人问你、她现在该不该带着三岁的女儿离婚、你如何回答等等。
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对现象进行解码
对于一个现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研究:
1. 现象的表现形式(外在的、表象的)。
2. 现象的内涵(内在的、抽象的)。
3. 现象产生的原因(本质)。
徐皓峰对《卧虎藏龙》的解码:
李慕白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平静地沿着水道行走(表象),这是胡金铨的标志,这是文人的出场而不是大侠的出场(抽象)。......《卧虎藏龙》表面上是一个道义压抑爱情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男人寻欢的故事(本质)。
对于方法进行重构
1. 做中学——通过反复练习,实现知识的重复调用。
2. 立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也就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3. 创新——文章的价值也不局限其本身,而在于其展现的“观念”。解决文章提及的问题只是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对观念的颠覆和改造。
4. 注重两个方面——可衡量(能够进行评判)及可放大(能够推广使用)。
对于文字工作,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方法是直接动手去干。
在工作中遇到停滞不前的情况下,需要看优秀的作品来得到启发。
不要“过早优化”自己的作品,要像画画那样,先构建框架、再补充细节、最后才是润色加工。
关于学习的织布理论:学习就如同织布,梭子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穿梭,才能织成一匹布。 理论知识是从上往下指导实践,实践是从下往上印证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停发布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交流,征求意见,从左往右是正面的鼓励,从右往左是负面的批评。 理论越充实,实践越勤奋,交流越积极,这匹布就织得越细密、越结实。
对于技能和成果进行综合利用
1. 量化效应:横纵课题、对策建议等形式的交叉使用,尽量实现“一鸡多吃”。
2. 放大效应:通过发表、会议、座谈、聊天等形式,实现成果在广度方面的扩大;通过影响更有能力的人或更重要的事,实现成果在深度方面的扩大。
3. 积累效应: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多做可以重复利用的事情,实现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可以不干什么了:传统时间管理中的「时间四象限法」,又称「艾森豪威尔法则」。该理论将事件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维度进行分类,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并特别指出人们常常忙于去做不重要紧急的事,却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很难履行这个法则并从中收益,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了「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不行,直至饿死。
「执行无能」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不去做。其实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