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爱看电影的我们来说,如果很喜欢一部电影里的故事,我们会试着去找它的原著小说、或是其他的衍生作品来看。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比较版本之间的差异,而是我们发现,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是因为呈现的媒介不同,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其中更深层、更丰富的细节,借以补足整个故事在心中的精彩度。
而近期最让我们惊艳的,是由名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改编自畅销同名小说的《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
故事叙述在不远的未来,地球上的许多人为了要逃离现实生活的残酷,选择将大部分的心力与时间投身在一个名叫做“绿洲”(OASIS)的虚拟世界里。而绿洲的创办人James Holliday在过世之前公布了一个惊人的讯息– 他在绿洲里藏了一颗“彩蛋”。找到彩蛋的人不只可以继承庞大的财产,还将拥有绿洲世界的完整控制权。
在笔者的想像里,小说的世界充满了令人怀念又熟悉的流行文化元素,而电影在新科技加持之下让观众就像走进了一个跨时空的游乐场。以下我们稍微列出几个小说和电影里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以及两者之间是如合相辅相成地带给了我们更丰富的体验:
1. 新增的角色『我最diao』i-R0K
电影里有一个小说中没有的重要角色,就是协助IOI企业抢夺彩蛋的i-R0K。他的真实身份并没有别揭露,而在绿洲里他是一个外表凶狠,拥有超多神器的高等玩家。而不管他看起来有多『屌』,他的行为和所说的话都很幼稚,活脱就是在影射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会在游戏、社群平台中逞凶斗狠的『小屁孩』。但不可否认的,i-R0K的确是个经验丰富的玩家,而他的出现也让主角们寻找彩蛋的过程增加了不少难度。
2. 减少的关卡数
在电影里,当主角们找到了钥匙之后,门会直接出现在旁边让他们打开。但在小说里,角色们找到钥匙之后还得要花费心思找到对应的门。因此在小说里,角色们得要通过多一倍(也就是六个)挑战才能得到最后的彩蛋。电影的这个改动应该是因为长度的关系,但我们觉得并不会影响故事的体验,也达成了加速故事推进的效果。
3. 关卡的设计
由于绿洲的设计师James Holliday是个流行文化迷,因此他所设计的关卡都和电玩、电影有关。在小说里,得到钥匙的挑战通常都是要主角和每个关卡的『魔王』来一场电玩对决。在书里透过文字的叙述,挑战的过程颇为刺激,但如果如实地呈现在电影里,那画面就会较为无聊(就像电影里最后的挑战那样,角色只能对着电视打游戏)。因此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把关卡改为了更为刺激的挑战,像是第一关的赛车、第二关的《闪灵》电影场景,都是非常适合电影这个媒介,也让故事更加动感精彩。
图:第一关的赛车挑战
4. 出现的其他作品角色
原著小说的出版年份是在2011年,虽然不是太过久远,但七八年之间还是有非常多新的流行文化诞生。加上小说里大量引用了比较早期的作品角色(例如咸蛋超人),对于比较年轻的读者来说或许较为陌生,因此电影里出现了许多小说中没有现身的角色。我们在这里列出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
斗阵特攻的『闪光』
鬼娃恰吉
机甲哥斯拉
快打旋风的隆、春丽、豪鬼
电影《闪灵》(The Shining)
小丑、小丑女、蝙蝠侠
图:客串的『闪光』和『春丽』
5. 角色的见面时间和过程
在电影里,女主角Artemis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对抗IOI的反抗军组织成员。这个反抗军的桥段在小说里是不存在的,但这样的安排却让男女主角的见面时间得以大大提前。要知道在原著里,男女主角一直要到后面才得以见面,中间也经历了更多的波折。电影这样的安排是希望两人可以有多一点同时出现的画面,而对于看过小说的我们,当然也很开心看到他们可以有更多相处的时间啦。
图:男女主角在绿洲中相会
碍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列出书和电影相辅相成之处,但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的话,一定也会对小说爱不释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