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反思小一个月的学习:看书非要认真做笔记,回头才有料,否则又返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小月来,发现自身对学习笔记的理解存在错误倾向。高中的学习模式没有转变,这样下去会很危险;以前做笔记,直接看老师课件,或者是提纲,等等。认为笔记内容只是课本内容的转移,要谁的都一样,所以依赖课件、提纲。
这样下去悲剧会重复。
那究竟何为笔记?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记是个体理解知识后的表达,是思维过程的输出,是复习时的记忆材料,是创造力的源泉。
如何理解这句话?我认为应该先把握好理解、记忆、思维的关系。理解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不同阶段,相互作用。思维活动相当于大脑信息加工工作站的“调度员”,知识的理解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阶段,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另一个阶段;理解是思维活动运用已有经验加工当前知识的过程;大量已有经验是被大脑保存在记忆中的,这时,需要“调度员”发出指令,从记忆中提取出相关经验,帮助理解当前知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思维过程需要更多基于“先前”知识的记忆,帮助我们理解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源源不断产生一些新认识、想法。这些新认识、想法对理解下一部分知识又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连续的阶段。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速度非常快(通常是几百甚至几十毫秒),而信息加工的内容又是有限的,根本来不及有效存储记忆。头脑加工信息之快,加工内容有限,来自这两个方面的限制,会对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产生不良影响,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看似糟糕,但有解决的办法:我们有机会将思维过程的一些想法写下来。
把你想的内容写下来,写在专门的纸上,不管是什么,多少长短,滑稽可笑,反正这是你的读书笔记,你学习中产生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体现,错了也不要紧,你会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现它们并给予修订,这会让你的思维过程更加高效、有序。但是,笔记做完就万事大吉了?答案是:No! 理解新知识是需要已有知识,也就是记忆的帮助,其运作是通过“调度员”来实现,拿教科书举例,其编写按照一定的逻辑,层层递进,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知识点没理解都可能影响你对后面内容的理解,所以我们需要对之前理解的内容进行记忆,记忆的材料就是你读书时写下的笔记!
前面更多的是提及“理解”,也就是思维过程的一个方面。看书时要将理解的内容尽可能完整的留下痕迹,方式是写读书笔记,笔记将作为你记忆的重要材料,同时他还是创造力实现的关键,创造力是实现依赖于个体对记忆材料有规律进行复述的时间,一般是6个月左右。记忆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前文中提到记忆通过“调度员”的指令帮助我们进一步参与思维过程理解新知识。那么,如何有效地记忆笔记呢?除了尽可能完整地保持理解过程产生的想法外,这可能要提到记忆之前的信息加工环节,这里不做赘述,简单地说,人脑喜欢什么你就提供什么,你所提供的东西、运用的方式越符合大脑的工作方式,越容易接近现实效果;时间久了,这会成为一种习惯。此时,你一定发现了,我们可以借助笔记实现以上过程。哈哈,还是笔记!笔记多重要!当然,这需要学习更多关于如何做出既适合自己又符合大脑工作方式的笔记和复述他们的技巧啦。当你对笔记复述足够久(足够熟练)且方法恰当,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行为发生了。
所以,书要脚踏实地看,记得大二方老师和我说过:“看专业书要像推土机一样。”这句话至今铭记于心,每当看书企图跳过困难部分,对困难存在侥幸时,这句话都会出现在我耳边。方老师是我在专业上的启蒙老师,在我心中占据一定地位。认真做学习笔记,并背诵他们,相信能有所收获。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