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此文只针对我目前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生没有调查过我也就没有发言权。
孩子们词汇匮乏,行文枯燥,那么作文语言当中少了什么?
少了书卷气,优秀文化被忽视,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无情抛弃。不是孩子们不想用,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可用的储备;不是孩子们不想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古诗文背诵从小就抓,但是背诵与运用没有有机融合,两者之间的鸿沟徒增了学生负担,我们守着无限宝藏却视之如泥沙,何其悲矣。重要的是我们学生缺少运用优秀文化的写作实践活动,没更多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剥夺了学生太多的说话的机会,我们讲出来与学生说出来,特别是学生写出来,那成效简直是天壤之别。
少了烟火气,直接不接地气。作文与做事做人割裂。生活都是“道听途说”来的,雷同与假空的情况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没有人生经历,记叙文写的失真,议论文写的失实,散文写的失心。现在我们的作文写作题干中常有这样一句话“结合你的成长经历”,我们学生写到时就笼统模糊,是我们的学生被剥夺了太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权利,特别是我们的家庭、学校对学生保护的太好。“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听来的读到的,“风声雨声”不能误了“读书声”。没有经历就不可能写出“真”作文,失真的东西就不能让阅者动于情晓于理。
少了浩然气,少了豪放气,青春暮气沉。作文少了凛然正气就没了明确的价值观,思想与行为就很容易被他人左右,从小我到大我都被自我忽略,那只能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学生丢了自己,丢了正气,那么文如行尸,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这还体现在没有豪放气上,没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志气,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没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霸气。学生丢了青春气,是教育的悲哀,学生年龄越大越青春越暮气沉沉,是学业的压力,缺乏科学的学习过程浇灭了多少学生的青春之火。
少思辨气,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担当。作文立意之时不思考,见字就立意,不综合考虑分析材料不顾全局,不迁移延伸不思辨没有创造力。总之我们看到作文材料时要沉着、勇猛、有辨别,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立牢观点之后,在行文之中要展现你的思考过程,展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完成一次写作,而是一种为人做事的责任担当。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写作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高分,走利不走心的话,行文是会出现敷衍功利凑数的情况,这样的文章不会走到高处的。
如果文中不缺四“气”,如果我们把课文学习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融合,把课本素材与思辨能力写作论据结合,把课内课外背诵的诗文歌赋写进作文里,用古人的智慧点亮我们的文字,用今日的传承与创新披荆斩棘,勾连我们自身经历与理解,缀800之文成优秀之篇将水到渠成,绣口一吐倚马可待千字美文也应该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