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不单一来自某个心理学学科,而是个人在整个学习接触心理学、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认为受用的理。
大概我的有些文章读来不是那么轻松。
内容很多,我不是一次写完的,或许你也不必一次读完…
1.潜意识意识化,良好行为无意识化
——
即,对潜意识更为清晰深刻的觉察,和养成良好行为、达到近乎自动化。
这两点分别带来什么益处呢?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潜意识在想什么,那么他更能够找到自己犯错犯糊涂的根本原因,更能理解梦的含义和启示,更可能找到和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与更深层自我的对话和碰面;
如果一个行为不需要意识加工,甚至几乎内化为你的下意识动作,那意味着在这件事上,你不需要过多的意志努力,减少内耗自然是好的,顺便我们也希望这个习惯是良好行为。
举实际例子来说。
假如你对和你意见相左、三观不一的人感到强烈愤怒甚至试图攻击,实质是因为你希望他人和你是一致的,你希望对方按照你想的来做。因人都会寻求事物在掌控中的安全感,而当你的企图控制失效,你便对其感到愤怒;
下意识行为,譬如,不用专门提醒自己,就习惯随手关灯,或者是,养成到了某个点就想做某个事的生物钟。喜欢上某件事,不自觉沉浸其中,也叫做随意后注意。
至于如何做到呢?
对潜意识的觉察,伴随着自我的认知,两者相辅相成。认知自我这么大的事儿,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带过的(详情见这两篇认知、自我,建议读完本文再点击);
如何养成好行为也不用我说了,就是坚持重复,do it。
2.顺应内心和刻意练习
——
心理学会强调,在一个尊重接纳的环境下、让人自由生长,在咨询和教育中,都是这么推崇的。
尊重接纳、自由生长意味着,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要成为什么样子、规定你应该怎么做,你有做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你可以接受自己已经成为的样子;
继而在这样的成长基础上,若谈成就,谈教育(如此文论述),有个概念叫顺应。
我遵循《小王子》的说法,“只有孩子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我相信同蒙特梭利的理念说的,我们天生具有选择出特殊兴趣的能力。
毕竟,人需要什么,就会靠近什么。只是后来,我们走偏了、走远了,多了好些束缚限制、阻碍干扰···我们变得不再那么勇敢、直接的认定自己最想要什么。
于是,你也不必执着于,花费时间精力在强扭、遮避不足上,你只是要听从你最初的指引,顺应内心,发挥你所擅长的,使用你已经拥有的。
如霍姆斯所说,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
找对了你需要、喜欢、适合的道路后,我们还要明白,在强大竞争和历史选择中,坚持到底和做到极致,是重要且必要的。
我们需要刻意练习,它比养成习惯更高级的是,你做的不仅是单一重复的事,而是把一件事越做越好。如格拉德维尔所说,经历一万个小时成为专家。
具体怎么做?那估计得问你的邻域的专家去。如果那是你命定的情人,付出时间精力后,我想你会真正懂它的。
3.真实
——
重提一开始提到的意识和潜意识,我们的潜意识的内容是真实的,可意识的内容却有可能被自我加工成真假各式。
心理学有其科学和艺术的性质,都是带领为我们走近真实,我也曾写过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谎言。
我们需要说谎,源于补偿自卑和缺憾、远离焦虑和痛苦的需要。
身边会有一种人,他们在很多方面夸夸其谈,或者对周围评头论足,或者是习惯自相矛盾、答非所问;他们都很少谈论自己,或者呈现给他人的形象总是不一样、总是感觉遥远虚幻···
还有一些人,生活中来不及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在现状中接受已有的设定,或者信奉不属于自己的信仰,谈不上甘愿地、在虚构中平和度日···
我们人还会有一种习惯,习惯否认,否认那些不好的或者那些我们自己不喜欢的,有的一直重复说“没有”,有的一直强调“我不会怎样怎样”;说着说着,似乎是为了让别人相信,也为了让自己相信···
可谎言始终是停留在表面的啊。那是真正的快乐吗?
要么骗自己一世,在迷雾中浑噩度日,以一副不代表自己的模样去活;要么一日摊牌,收拾烂摊子,谎言向你索取代价···希望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多是源自内心吧,而不是一种保护防御。
我们更需要真实。
真实带来什么?自由实在的自己,清楚透彻的生活…
你若早一天认清自己的特质喜恶,便不会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不会被环境和他人干扰控制而随意动荡,不会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你若早一天承认事实,便早一天迎战你的问题,早一天尝试办法去解决,早一天在过程中得到成长。
真实也是一种救赎,在你认罪的时候,就像你愿意先说“对不起”时的那种原谅。它亦可以填补你表面拥挤忙碌而内心的焦躁空虚。
真实也并不是那么难,我们可以从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开始;
真实也不是那么丑陋讨人厌的事,如同真正的自信一定是对最真实的自我的接纳,而那个最真实的你,自有独特魅力。
4.平衡
——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而动静相宜、阴阳相和;世间万物皆有无相生;世间万物皆讲究一个平衡。
即失衡与平衡同在,正是由一次次失衡开始,使得我们产生需求,继而产生驱动,推进我们动态发展。就好像一个跷跷板上有一些小人,如果左边多了,就需要跑三两个小人到右边,使得它相对平衡,使小人既在玩耍又不会跌触到地。
寻求平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个人层面,内分泌系统失衡会带来身体症状,个性太过偏激既可能成就优势,也可能带来相应的致命弱点。
如人格心理学所说,一个人格本身没有好坏之较,只要对个人生活来说,恰恰好,那就是好;且任何一个性格特质都有其优劣的一面,人们拥有大多数相同组分,只是每个人的搭配占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个性人格不同。
我想起曾经遇到一位干练优秀的女士,她总是行事高效,平日里见不得拖拉糊涂的人做事糟糕,有次梦到一个朋友很悠闲的在睡午觉休息···
我想即使超级乐观开心的人,也需要有时的伤心沉默;即使总是安稳平淡的人,也需要某次的疯狂刺激···
除了个体内的生物化学系统、心理特质需要平衡,交往中群体中似乎也总是讲究平衡。
譬如,很多时候恋人夫妻的性格是互补的;譬如关系中,倘若总是一方付出或者占有过多,两人的天平偏斜,总是会爆发冲突问题的;譬如群体中,有人负责调节气氛,有人负责降温冷场···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在小说著作中,不记得是哪位作者曾说,(大概意思是)每个角色都是取自自己的一部分特点,然后夸张放大为一个独立个体,那一群人的戏,亦是一个人的戏···
如何达到平衡呢?
平衡是一种动态相对的状态。于群体中,有多方面因素影响,或许总有个人是来负责调控的;于关系中,我们要控制我们自己,不要太热情太冷漠,不要太极端;于个人,我们能做的,仍然是边认识自我、别接纳自我、边协调自我···
5.一致
6.感觉与选择之间
7.发展的必然与偶然性
…当下,我所深刻体会的,且能简述表达的,也就是这些…
它们没有正误之说,或许也代表不了什么,或许没有谁从中读到什么,只是我坚持支持这些我认为极好的理;
大道至简,而我还是太啰嗦,没能用最简单最好听的言语来说,只是我仍想记住这时候的念想;
以后,感觉会变,感情会变,思想会变,认知会变…
这已经写好的,不会变。
愿总有个像我一样想法的人,正好读到我的想法,那样或许两个人,都不那么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