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夕照”是西湖的十大美景之一。初到杭州自然是要前去参观一番。
对于雷峯塔,很多人喜欢问导游:“这塔和雷峰(著名人物)有什么关系?”实则两者非亲非故,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那为何要叫“雷峰塔”?而新塔前的匾额上又做“雷峯塔”一讲?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为独游者的我,专门“请教”了百度百科。其言,“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岸夕照山的雷峰上。该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而“峯”,则同“峰”,是后者的异形字而已。除了样子不一样,二者无多大差别。只是题字人当初为何写就“雷峯塔”就不得而知了。
众人参观雷峯塔,原因无外有三:一,是为了记忆里的经典――《新白娘子传奇》而来,探访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是这类人的常见心态;二,为了风景名胜和到此一游而来。“雷峰夕照”作为西湖名胜,不去不等于未到过西湖?三,为科研考察而来,譬如研究考古、佛教传播或建筑美学。这类占比相对较少,但不乏存在。
这三类人里,第二种占比较多。
这无由使我想起初到杭州于清晨前往灵隐景区一睹我佛清静的情景。下山时,韬光寺门的一句话让我反复咀嚼:离寺时,汝需自问“我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
对于旅行,我想也理应如此。
鲁迅曾有一篇著名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直到我进塔前才匆匆初次读起,没错,是匆匆的,且是第一次的。他说“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用现代流行语讲,那就是“倒得好,倒得妙,倒得鬼子呱呱叫”。
为什么?
因为压在妇女身上的大山垮掉了,残暴丑陋的封建统治终于瓦解。自由与胜利,这一人民渴望已久的东西,终于迎来曙光。
如果你没有看过雷峰塔倒塌前的旧照,自然无法赞叹鲁迅先生此文的精妙。
然,又有多少人,站在如今巍峨高大、古朴典雅的新塔前会想起来这篇酣畅淋漓、褒贬相间的杂文来?
我们四海游历却不尽知人文典故;我们无聊闲闷却不尽情博览群书;我们略知一二却不力求甚解。雷峯塔倒了,然后大家看看也就没有然后了。
谁会领教一个破塔的兴衰史呢?毕竟大伙忙着呢!
现如今,在新塔的塔基二层保留着旧塔倒塌的残迹。原先五层古塔只剩些许躯干,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古塔遗迹上,比残剩古砖更多的,是游客扔在遗址上的钱币。
似乎,它们顶着自身银光闪闪的容貌,“骄傲”地在替曾经走过此处的游客向后人呐喊:我来过!
哗众取宠,总是能在众生面前获得关注。而有些人总是需要这些。
因此,当我看到古塔遗迹遍布“银衣”时,内心无比震撼。这哪里还是遗迹呢?分明是个缺少自我素养和保护意识的“许愿池”。
我看到的不再是《白娘子传奇》故事里的雷峰塔,也不是鲁迅笔下的那个雷峰塔了,而是缺乏自我素养的平凡大众以其可笑的面貌在我等面前“沾沾自喜”。
我不明白为何要往塔基扔钱币,或许成百上千年后,这些钱币会再度成为文物。可那些“无心”贡献钱币的人,终将隐没在历史的烟河里无人知晓,不是吗?
中国人就这点不好,当一人做出某事而安然无恙后,必有后人从之,一如当年第一个盗挖古雷峰塔砖的人。
雷峰塔终究倒下了。它的垮塌,与当年那些迷信古塔砖可镇宅辟邪的“盗挖者”有不可分隔的关系。
你一我二,巍峨宝塔终究被“掏空”,于1924年9月25号轰然倒塌。
百年过后,换汤不换药,古塔已逝,难道它的最后一点容貌也要被游客的“许愿币”所遮盖?
我不禁想问:雷峰塔辛辛苦苦的倒掉,难道就是为了给众人提供一个扔钱祈福的地方?
然,纵然如此,扔者仍“后继有人”,哪怕只是为了好玩。人们看到却无法思古及今、反省自身,我也因此感到“惊和奇”了。
于是,我再度拿出手机翻看了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
古人建塔,是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奈何抵不过岁月倾蚀;而今人重建,为的是铭记历史,奈何众人只把历史和典故当做了消遣,忘却了前人所做的努力?
基于此,那我该一反鲁迅先生的观点,默哀雷峰塔倒得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