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再次翻阅过往书写之作,不觉面红发烫。作中缺失动作、细节甚多。回想当日竟洋洋得意。噫,贻笑大方,而又不自知。现在想来,懊恼不已。我以为今之故有二:一急于求成,传统书法无捷径可行,唯有脚踏实地,勤劳耕耘。二对书法无敬畏之心,从而狂妄,愚昧无知!
余生性愚昧,学书数载,初得笔法,获臆造式结字特征:颜体行书中左右结构之字“巨者轻,小者重”——左右两侧,笔画繁多,空间大者,书写时应高于对应一侧,造成参差错落布局且具空间丰富性。
上下结构之字,给予其图像特征。如下,将“当”字上部看成一平斜长方形(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三角形),下部看成一竖斜长方形。(至于何形状者?根据字外轮廓将其画出。)
而左中右结构之字,可用中间这一个部分结构与左边或右边结构写紧凑,使其变成“左右结构”——再运用左右结构结字特征写出特点
以上图片共性也。如“巨者重”本是自然而然。而我以上所讲内容可能是造成书法作品结字、空间布局丰富的原因之一。
其次,便是对线质的理解。不应似竹叶般扁平,亦不应似毛虫般“疲软”。而应该介于两者之间,故书写时要有一定的速度,且不断的调整笔毫,借助笔毫弹性,使毛笔不断于纸面发生摩擦,犹如屋漏痕一般,摇摆不定而又力透纸背!
近几日,为画作题字,以为小菜一碟。投笔,则与所欲之格格不入——小字无骨力,是以我所学之体不宜!?顿时便觉学无所成!细观之,乃知书粗糙无比!以至于近日习书无从下笔。又一日,微醺,欲酣畅挥毫一番,然腹中无点墨,思索良久,终不能书。于笔记中找一良言……始挥毫,首句不佳,亦毫无古意,已然江湖矣。顿时,情致散尽。
学书至今,所得甚微,然书写竟依旧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总处于似懂非懂的窘境。噫,观书友,能心无旁骛,从一而始,渐吾渐进,学有所成,常心生羡慕之心,于己亦是后悔不迭。
每于此,不免气短,恨闲时读书少,以致今日,东寻西觅,不知所言!
(语言不伦不类,学长将就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