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一部在14年完成并在2015年在电影节上映获得多项大奖的电影《少年巴比伦》在暌违近两年之后,终于得以在影院公映。这部小成本文艺电影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取得太好的票房成绩,但却依然获得良好的口碑,除了得益于主创人员的用心制作,同名原著小说也为电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要跟您介绍的就是这本由作家路内所著的《少年巴比伦》。
作者路内被称作是70后这一批作家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成长在最为梦幻与诗意的80年代的他有着纯文学的追求与新时代作者的生气。读到他文字的人通常都会想到联想到上一辈的王小波与80后的代表韩寒。他们都善于用自己充满趣味的文字书写所处时代年轻人理想与现实的纠葛。路内最擅长的就是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之下,讲述那些少有人描绘但却是大多数人经历的小城里的青春故事。
《少年巴比伦》是路内“追随三部曲”的第一部,这个带有自传体意味的系列作品,故事背景都是90年代的三四线城市,主人公路小路是戴城里的一个吊儿郎当的愣头青,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到糖精化工厂做学徒。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与目标在哪里。他没有现在年轻人如此发达的信息网络,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更无法想象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够喝到大洋彼岸的新鲜牛奶。那个年代里,似乎家就是小社会,工厂就是大社会,生活的全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圈子里混下去。
在一次闻到化学气体晕倒的意外中,他正式认识了医务室里的白衣女神白蓝。他第一次见她时磕破了下巴,第二次见她时是昏迷的,这样的相遇不可能让白蓝喜欢上他,却让路小路疯狂了迷恋上了白蓝。
白蓝是不同于路小路的另一类人,她是因为政治原因不得不委身小镇工厂的女大学生,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像工厂里的一朵白莲花,但其下隐藏着巨大的欲望。从她后来辞职考研,出国留学,嫁给洋人来看,她的一切好像都是计划好的,但计划中却不包括喜欢上玩世不恭的路小路。和路小路交往的她有时像恋人,有时像姐姐,有时像妈妈,俨然一个完美伴侣。
路小路隐隐也知道一个工厂学徒与大学生厂医,一个愣头青与一个姐姐的爱情,不可能有结果。但青春里懵懂的情爱总是这样草草的收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遗憾。白蓝从未对小路说过一句情话,哪怕是情侣间简单的我爱你三个字,但白蓝又着实爱过小路。白蓝在离开他远走西藏之后,寄回的一张明信片上写着:走了几千公里路,还是不能忘记你。一个女人明明出现在你香甜而腐烂的青春里,但等你回忆起来,她像是没有参与过你的生活一样。这也是这本书里让人体会到的,最无言的悲伤。
《少年巴比伦》迷人的地方除了路内流畅通达又不乏趣味的文字表达之外,更可贵的在于他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物,再现了那个年代小城里独有的安宁与躁动的强烈冲突。糖精厂里的众生相比故事本身更值得玩味,老牛逼、乔厂长、小噘嘴、黄春妹,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里看到原型。虚构的戴城,荒诞的故事,琐碎却看得到真实,还有时代洪流撞击中营造出的光怪陆离。故事开头30岁的路小路说自己只是擅长把故事说得好玩。事实上,这些让我们发笑的内容背后是说不出的悲伤。
路小路在糖精厂造糖精是九十年代的事了,可是你看,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闻里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有些人的工作生活甚至还不如二十多年前。生活总是充满了选择与无奈,希望我们可以不要错过每个值得爱的人,每个值得追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