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被一个许久不联系的同学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翻看了一下群成员的昵称,好多都很陌生。
一连几天群里都特别安静,搞的我一度想把群退掉。
一天晚上,群里有人发了一条信息,“是真的。”我笑了笑,按照一贯的套路,接下来就该发链接了吧。
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个同学接着在群里发了好多照片,是一些楼房拆除的照片。我仔细辨认了一下,那竟然是我初中的教学楼。
之前就听爸爸说,中学母校的那座教学楼因为到了年限,要拆除重建了。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好像被晃了一下。
人的记忆总是由很多东西承载的,或者一个地方,或者某件东西,也因为如此,回忆才不仅仅只是回忆。
爸爸是中学的一名老师,小的时候我跟着爸爸住在学校的家属院里,对于一个在学校里长大的孩子,对“母校”这个词的感觉很模糊。
而我中学三年的回忆,大都是由那座拆掉的教学楼来标记的。
初中毕业以后,我的家也从学校的教师家属院搬了出来,但只要我回去,都会去那座教学楼看看。
每次回来,它都会有一些变化,先是改造成了办公楼,后来又变成了微机室,再后来又变成实验楼……
每次我从楼下经过的时候,总是会因为自已在这座楼上度过的那些日子而觉得它格外亲切。
最近一年,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要出差,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没有想到,原来它已经拆掉了。
突然感觉自己那段校园时光好像没有了依托,像是觉得丢了一件东西,又不知道丢在了哪里。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间教室的日子,教室的墙上挂着名人名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粉笔总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班里有长得漂亮,暗暗嫉妒的女生,也有憨憨呆呆,悄悄喜欢的男生……
《北京爱情故事》里有这样一幕,吴狄他们常去的小饭馆拆掉了,杨紫曦和吴狄在拆掉的废墟上找他们曾经写的小纸条。
此刻,我也像一个在废墟上找寻小纸条的人。
老地方没有了,那一段有关青春的回忆也随之去了。
有人会因为某次邂逅记住一个人,会因为某次相遇记住一个地方,我们留恋的是那些地方的那些事,那些年里遇到的那些人。
当初在那座教学楼里的相识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没有了联系,学校的学生一批一批的入学,又一批一批的毕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有那座教学楼还在,记录和见证着这些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们的青葱岁月。
那个唱歌很好听的文艺委员和我们的班长结婚以后生活的很幸福吧,那个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脸红的男同学如今变得怎么样?那个毕业以后去了远方的同桌现在过得还好吗?
青春的回忆是成长的馈赠,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每每想起,都是青春的模样。
微信群里有人发了一张毕业照,我仔细辨认着那些已经有些陌生的面孔。那一张张略显稚嫩的面孔,拼凑着时光的回忆。
耳边响起朴树的那首《那些花儿》,“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