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今天也吐槽
在很短的时间内,UB的生产效率就提升了3倍。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进一步增加了UB的供应。
班级中的UB消费存在非常明显的梯度:尽管班主任尽量做到了对所有学生采取相同的惩罚标准,但实际上,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表现较差的同学,仍然占据了UB消费的大头。而那些平时表现好的优等生,尤其是女生,UB的消费量其实很少。
问题在于,优等生遵守Z老师的规则:尽管她们(主要是女生,所以用她们)消费的UB很少,但她们却乐于做不少的参考书。此外,学习上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了UB的攀比,加上女性天生热衷储蓄,这个群体进一步增加了UB的供应,并形成了不容忽视的UB存款余额。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生产剩余开始普遍出现时,商品经济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原始设计,每个人的UB账户独立,只能在“参考书—UB账户—抵偿惩罚消费”中循环。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个“闭环”,保证了UB的专款专用。但这世界上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闭环,当需要打开这个闭环的时候,所有闭环的尝试,无非是增加一点交易成本而已。
UB的闭环很容易就被打开了。既然UB账户是相互独立并且无法互相划转了,只需要把交易提前到参考书这一环节即可。参考书本身的汇率是公开固定的,这就进一步为这种交易提供了方便。
作为检查、结算UB的数学课代表,我对这一切再熟悉不过了。最开始,UB的交易是简单的短期借贷:你现在临时需要少量的UB,而我恰好有少量的UB暂时不用,那么在结算前,我可以把我的参考书借给你,说成是你完成的。你只需要在几天后还给我同样数量的参考书即可。
一开始,这种借贷是简单的借一还一,然后很快,利息产生了。和利息密切相关的是时间问题——这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利率,一般来说名义利率比较高,但大家能接受的利息总量不高。比如你借了20UB,一周的利息很可能高达4UB,周利率是25%,但如果你逾期,好像通常也不会受到额外的惩罚。
逾期的风险和市场上越来越多的UB结余制造了造就了新的交易方式。既然借贷的利息收益存在实际的上限,那么拥有额外UB的人就倾向于不去承担风险放贷,而是直接交易。你完全可以把做好的参考书卖给有需要的人,只要市场足够活跃,什么时候你有需要,再买回来就是了。
不过,这种交易还没有完全和人民币挂钩,交易的结算手段好像用人民币现金的很少,更多的人选择请客吃饭、打游戏、购买礼物等手段,甚至可以用一种友情宣示的方式来支付。毕竟一个班级社会的人员数量有限,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太过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似乎并不那么体面。
随着UB信贷和交易的普及,其他诸如赊欠、补充支付等功能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UB终于从单一功能的“赎罪券”,真正成长为了功能相对完备的一般等价物。
UB流动性的增强也带来了进一步的市场扩张,当Z老师发现市场上日渐增长的大量UB库存的时候,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由于消费(惩罚)的增长已经接近自然瓶颈,Z老师不得不采取了世界上那种非常通行而又可恶的做法:UB贬值。一夜之间,UB抵偿各种惩罚的汇率贬值了50%——即使这么做了,也只是暂时延缓了UB通货膨胀的速度,而不是解决。
超出Z老师控制的不仅仅是UB系统。实际上,巨大的惯性加上激进的贬值,UB系统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继续维持了很久。但另一个危机:统治有效性的危机,早已和UB的通货膨胀同步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