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精读”?
就这个概念掉书袋是没意思的。不如简单点,“精读”大概可以解释为精致的阅读。精致,又可以解释为有一定水平的阅读。这种水平,集中体现在阅读文字的逻辑性、推断情节的合理性、还有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三个方面,既是阅读的能力,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必须的一种思维。
为“泛读”?
就是广泛的阅读(这个解释“真丑”,但是我觉得特实在)。人的阅读速度有限,作为学生,时间更是紧张宝贵。泛读通常是建立在较快阅读速度的基础上的,没有速度,孩子的时间基本做不到泛读。怎么获得速度?抛开牛娃不谈,大部分孩子的泛读是以情节、事件的阅读为主的,有时有我们戏称“追剧式”阅读。他们像我们看电视剧时不时快进一下一样,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事件,就多看一会儿,而遇到自己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部分,就快进过去。这样的阅读带给孩子较大的阅读愉悦感,一本书呼啦啦地翻下来,跳到眼睛里的,都是自己觉得好玩的部分。这些部分给孩子印象深刻,甚至让孩子津津乐道。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是很重要的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
1.大量吸纳知识,眼界开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眼界开阔确实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2.阅读体验愉快,有效释放压力;
3.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己会交叉、融合、碰撞、启发。
但是泛读的不足我想大家自己也都有体会,我自己也有体会,就是:
1.过于追求阅读体验,可能会忽略阅读思考,特别是作者的细节伏笔,而这种伏笔又是非常重要的;
2.对写作的帮助恐怕有限,造成书读的多,输入的多,结果输出少很少。然而泛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的愉快体验如果能够保持成习惯,那么在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逐渐塑造出一个强悍的情感空间,这是一生的财富,他们会像女娲当年的补天石一样,帮助孩子弥合现实世界带来的创口,甚至成为精神世界的强大支柱之一。现实生活的见识和书籍泛读的思想引导,一直都是相得益彰的这是泛读。
还有一种阅读,大概大家都在做,我姑且叫它“听读”,通过听的方式来阅读。我说简单点,我们小时候听的评书,现在各种以“听”为主题的app,都打着阅读的旗帜推出各种文化栏目,这些都属于听读的形式。孩子通过听,来完成对历史、文化、文学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这种方式我本人是持保守态度的。如果以这个代替或者部分代替,或者你心里侥幸觉得代替一下学习,那么还是要慎重听,主要是指机器与人之间,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被动式灌输,几乎是纯被动,电子媒体里传出来的声音,直接引导你这么想,这么答,这么理解,整个过程都是有计划的安排。知识性有了,思考型被泯灭了。
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另一个人自问自答,既没有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的意识,也很难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有些孩子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他们已经化身十万个为什么,那样可能不符合我上面说的话,那可以另情考虑。但是大部分孩子,大概是纯被动接受状态在媒体中发声的人,即使有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另一个人自问自答,既没有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的意识,也很难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自始至终在听另一个人说“……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样的”,那么我们要的逻辑性、推断能力、分析能力,基本都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听读,可以作为休闲,和学习大概关系是很远的。
我小时候听评书,很开心,和有趣,但是在我后期的学习中,特别是硕士和博士阶段,对上述三种能力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他无疑引起了我对文化、文学的兴趣,这个是不能泯灭的功劳,所以说,没有无用的学习,作为休闲,开拓兴趣,听读也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