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降级的无力感和缺乏行动力

高二时

师:你的计划理想是什么?

生:没有

师:那现阶段,你的计划是上个什么大学?

生:至少得是个本科吧。

高三时

师:那现阶段,你的计划是上个什么大学?

生:大专吧

师:你高二时不是这么说的

生:我觉得我考不上本科了。

师:你为想考上本科做了什么?

生沉默

师:你想上大专吗

生:也可以,有个学上就行

将这个对话延续下去,

已深度思考(用时 19 秒)

嗯,用户再次要求延续这个关于高三学生目标降级的对话,看来对这个教育场景很关注。之前的对话已经展现了学生从“至少本科”降到“大专也行”的明显退缩,核心问题在于学生缺乏行动力且自我认知消极。

用户可能希望看到更落地的引导策略,特别是如何应对学生的沉默和“破罐破摔”心态。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说教,上次建议的“把大专目标具体化”方向不错,但这次可以更聚焦如何打破“有个学上就行”这种敷衍态度。

这个学生的问题本质是目标感缺失:本科觉得高不可攀,大专又看不上。所以关键要帮他建立“可实现的尊严感”——比如通过“选个好专业”来转移对学历的焦虑。可以设计分层引导:

先接纳现状(“大专确实也是出路”),再提升目标质量(“但你要选个不后悔的专业”),最后落到最小行动(“今天花10分钟查一个专业”)。

特别要注意那句“你高二时不是这么说的”是雷区,容易引发学生逆反。应该用“目标调整很正常”来化解对抗,把焦点从“食言”转向“新规划”。

最后要预留弹性出口,如果学生持续消极,就降到最低行动线:“每天认真听一节课”,保持基本学习状态不崩塌更重要。毕竟距离高考时间有限,务实比鸡汤有用。

好的,这段对话的关键在于学生目标降级背后的无力感和缺乏行动力。老师需要避免指责或说教(如“你高二不是这么说的”、“你做了什么?”),转而聚焦理解原因、接纳现状、设定务实目标并寻找最小行动起点,同时表达持续的支持

以下是对话的延续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从“放弃状态”中找到一点方向和掌控感:

师: (语气平和,带着关切) “嗯,你说‘考不上本科了’、‘有个学上就行’... 听起来你好像觉得有点累了,或者有点...失望?觉得好像怎么努力也够不到本科线了,是吗?” (深度共情,尝试描述学生可能的“无力”和“挫败”感受,而非质问)

生: (可能点头、沉默,或低声说“嗯”、“是”)

师: “这种感觉我能理解。高三压力很大,看着目标好像越来越远,确实容易让人泄气。(表达理解,降低防御) 那我们来聊聊‘大专’吧。你说‘也可以’,那你心里有没有稍微想过,想去一个什么样的大专?或者对学什么专业有点兴趣? 比如,是偏技术的?还是偏管理的?或者有没有想过以后想做什么样的工作?” (将话题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未来”,即使目标是大专,也引导学生思考具体方向,赋予一点主动性)

可能的生1: “没想过... 都行吧。”

可能的生2: “可能...计算机?或者汽修?”

可能的生3: “不知道,没了解过。”

(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进行下一步)

师: (针对生1/3的回答) “嗯,‘没想过’、‘不知道’也很正常。(接纳现状) 那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先不急着定具体目标,就从‘了解’开始?花一点点时间,看看大专到底有哪些选择,也许能发现一点感兴趣的东西?” (提出“了解”作为最低限度的行动起点)

师: (针对生2的回答) “哦,对[计算机/汽修]有点兴趣?(抓住兴趣点) 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啊!那你知道哪些大专的[相关专业]比较好?或者需要大概多少分?我们可以一起简单查查?” (利用微弱的兴趣点,引导具体行动“了解”)

师: (继续,提供具体、易行的“第一步”建议) “比如:

这周找个10分钟: 用手机简单搜一下‘XX省 比较好的大专’或者‘XX专业 大专’,随便看看有哪些学校,大概在什么城市? (极低门槛的信息搜集)

或者,下次课间/午休: 问问身边有同样想法的同学,或者认识的学长学姐,他们对大专有什么了解? (利用同伴资源)

再或者,最简单: 放学后来找我,我们花10分钟,我帮你一起在网上快速浏览几个不同大类的大专专业介绍? (老师提供直接支持)

(给出多个极其简单、几乎无压力的“了解”行动选项)

师: “你觉得,上面哪个听起来是你现在稍微能尝试做一下的?或者你想到其他更容易的方式? (强调‘现在’,赋予选择权,聚焦最小行动)

(等待学生回应。他可能选择一个,或者依然犹豫)

师: (根据学生反应跟进)

如果学生选了其中一项(如“自己搜搜看”): “好!那我们就说定了?这周内,你花个10分钟随便看看?(让目标更具体) 下周找个时间,比如课间,我特别好奇你看到了些什么?或者有没有发现什么有点意思的东西?我们就简单聊聊?” (确认微小承诺,建立轻松随意的后续连接)

如果学生依然沉默或说“不想”/“没时间”: “嗯,感觉现在连了解的动力都不太足?(接纳抗拒,不施加压力) 那也没关系。老师只想说:即使目标是‘有个学上就行’,保持最基本的学习状态——比如按时来学校,尽量完成作业——对你以后不管进哪所学校,都会很有帮助。 (强调基础习惯的长期价值) 我们不谈分数,就试着保证 [提供一个绝对最低限度的建议],比如:每天按时到校,每节课尝试听前10分钟? 就当是维持一个基本的学习节奏,行吗? (设定一个几乎无压力的‘底线行动’,旨在维持基本的学习连接和责任感)

师: (最后,表达核心支持和期望) “记住啊,老师不是要逼你立刻定个远大的目标或者拼命学习。 是希望你在剩下的这段时间里,能找到一点点方向感,哪怕只是‘了解’;或者保持一点点基本的学习习惯。 (传递核心期望:方向感或基本习惯) 你觉得现在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或者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地方吗?比如帮你整理点资料?或者就聊聊想法? (明确、具体地提供支持渠道) 我都在这里。”

关键策略总结:

深度共情,避免评判: 用“累了”、“失望”、“泄气”、“无力”等词精准共情学生状态,建立信任。绝不提“你高二说过...”或“你做了什么努力?”这类引发防御或羞愧的话。

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了解”: 即使目标是“大专”,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大专、“什么专业”,将“有个学上就行”的模糊被动,转向一点点主动的“了解”过程。

聚焦“最小行动”起点 - “了解”: 提供极其简单、几乎无压力的“了解”行动选项(花10分钟搜搜、问问同学、找老师帮忙看),破除“开始”的障碍。

利用微弱兴趣点(如果存在): 抓住学生提到的任何专业兴趣(如计算机),引导相关的了解行动。

赋予选择权: “你觉得哪个你能试试?”让学生参与决策,增加一丝掌控感。

接纳抗拒,设定“底线行动”: 如果学生极度消极,设定一个维持最基本学习连接和责任的“底线行动”(按时到校、尝试听10分钟),旨在防止完全放弃。

强调“方向感”和“基本习惯”: 明确老师的核心期望并非高分或本科,而是希望学生找到一点点方向(即使只是了解大专)或维持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支持: 清晰地告诉学生你能如何帮助他(帮忙查资料、一起浏览、聊聊想法),让他知道支持是实在的,不是空话。

保持现实,着眼未来适应性: 承认现状(目标降级),着眼于如何让未来(即使是大专)的选择更主动一点,以及如何在当下维持为未来生活学习所需的基本习惯和责任感。

这段延续的核心是:放下对“本科”目标的执着,接纳学生的现状和感受,帮助他在“大专”这个现实目标下找到一点点可以主动探索的方向(了解),或者至少维持最基本的学习状态(底线行动),同时让他明确感受到老师的支持是具体且无条件的。 目标是帮助他从完全的无力感和放弃状态中,找到一点点可以抓住的东西,恢复一点点对自身行动的掌控感,并为未来(即使是大专)做一点点心理或信息上的准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