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有一次看图写话,是教材安排的第二次写话,课堂上我是这样指导的:
首先我让孩子们观察图画,说说图上大概讲了什么故事。孩子们三言两语就说出一只老鼠跳上桌,看到电脑上猫的图片,吓得惊恐万分。我启发孩子孩子们想一想小老鼠为什么会爬上桌,孩子们脑洞大开:有说猫想玩电脑,有的说主人想用电脑上的猫吓走老鼠,有的说猫太贪吃,看到屏保图片是美食,谁知跳上来图片变成猫了……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无法控制的与同桌自嗨起来了。
赶快收住问,猫最后怎样了?这样开放的问题既然难以逃脱人人意欲表达的结局,何不小组交流,互相讲一讲,选一个大家认为精妙的结果再全班讲呢?
小组交流结束后,小组推选的成员汇报:老鼠被吓得再不敢出洞了;老鼠无意中碰到电脑线,屏幕变黑了;老鼠回家等待多时没发现猫追过来,恍然大悟,知道了猫只是图片;老鼠回家问妈妈,妈妈带他返回现场,发现猫只是图片……
接着让孩子们把图片上没有出现的情节与图上内容穿起来讲,内容就完整多了,我告诉他们这就叫做故事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包含这三部分。
那哪一部分最有意思呢?不用说一致认为自经过啦,用一句话说经过别人爱看吗?为什么?太简单,没意思呗!那怎么写得有意思呢?没主意,陷入了沉思。
时机成熟了,是时候像课文学习了!我让孩子们打开课本,看看刚刚学过的课文《雪孩子》,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雪孩子着急的。孩子们自然回归到课文七八自然段,一下子就找出来通过雪孩子的语言和动作写出的,甚至有孩子还迫不及待地念出了上课时勾画的动词,我在黑板上写下“动作、语言”两个词语,并告诉他们,这就是让故事有意思的法宝。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老鼠有哪些动作,它们很快发现坐在桌边,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追问小老鼠吓得咋了?(吓得脸色苍白,吓得直冒冷汗,吓得瘫坐在地上,吓得屁滚尿流,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他可能会怎样叫?“啊”或者“哎呀”甚至“我的妈呀”都是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的回答,既贴切又有画面感。接着再问,它可能会想什么?一个孩子“快逃啊,我可不想成为猫的点心”这种对于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幽默的表达,让孩子们思维火花四溅:什么“我可不想成为猫的晚餐”、“我可不想成为猫的鼠罐头”都是简单模仿,有一个女孩子说“我上有老下有小,我要死了,他们怎么活呢?”更是让人惊喜与孩子的积累之生活化。这是时,我再次把“心理”写在板书上,完整的写作方法就出现了:
起因
动作
经过 语言
心理
结果
最后,让孩子们按照板书完整说一遍再动笔,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写出二三百字的内容来,个个有话可说,写得热情高涨。
所以,不是孩子们不愿表达,方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