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增信信息(提供信任感)
↓
理解基金(理解基本知识)
↓
判断挑选基金(投资领域)
↓
判断是否值得购买(基金信息、基金表现、投资时点)
↓
判断是否能够承担风险(风险偏好)
↓
确认购买规则及投资能力(手续费、起投金额等)
↓
进入支付购买流程
新的解决方案
从销售基金的核心路径可以明显感受到,转化一个基金用户要比一个固收用户复杂的多。
初期各理财平台引入基金业务基本都是采用了基金超市模式,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互联网理财用户群体基数大、普遍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基金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决策能力不足,又难以获取有效及时的沟通,仅仅将基金信息罗列出来让用户自己去选择买什么,对小白理财用户来说门槛的确太高了。
如何降低理财用户购买基金的门槛?如何引导更多用户进入核心路径?
简单来说,解决方案无非两类:
教育用户决策(你不会买,我教你怎么买);
减少用户决策(你不会买,我来帮你买)。
而在这两个方向的探索,前者集中在内容营销,后者集中在智能投顾。
4.1 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是引导用户做决策的解决方案,通过内容为用户做好教学和答疑服务。很多平台在刚开始拓展基金业务时,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引入一些新闻和理财知识,再加上选基解读,就可以组成一个内容模块了。
内容的优势在于,能够系统地把理财平台的思路传递给用户,直观地解决用户在购买基金前的各种问题。但想要通过内容营销转化基金用户,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内容筛选。在组建内容时,要考虑到用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他们能接受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抓取罗列;
内容效率。内容为销售服务,与用户行为的转化漏斗一样,内容也应当有类似于转化漏斗的内在逻辑,让用户按照逻辑一步步被说服,直到可以接受基金;
内容公信力。现在很多平台的内容引入源都是有销售倾向的第三方,但一旦内容和销售挂钩,就很容易引起用户警觉。想要让用户被说服,就必须事前考虑到内容的公信力如何构建;
投资理念。最后一点其实最重要。无论是基金公司、财经大V、行情资讯、操作技巧等,资源就那么多,理论就那么几套,用户为什么要在这个平台上接受内容?即便接受了,又为什么要在这个平台上购买基金?很重要的一点是,平台要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并且把这套投资理念应用到内容的定位、逻辑结构、资源筛选、呈现方式等等层面,才能在同业竞争中坐稳自己的位置。
举个典型的例子:
蚂蚁聚宝把社区作为切入点,引入新闻、大V、基金经理等多种内容源,在内容领域砸的资源不算少,但从今年全面放弃社交路线看来,效果并不明显。
这说明内容这条路走不通吗?并不是,即将上线的财富号其实仍然脱离不了内容,从公布的信息看,用户可以获取行业行情、投资建议、产品推荐、售后服务资讯等,依然需要蚂蚁或基金公司提供相应内容,教育并引导用户做出决策。
财富号模式
但之前蚂蚁聚宝的内容有什么问题?显然,聚合了多方内容资源的蚂蚁聚宝,内容筛选不到位、内容之间的组织缺乏逻辑、更没有一个清晰的投资理念,整个内容模块就是一个摊开的杂货铺,让用户自取所需,结果就是大部分没有主动性的用户还是没能被转化。
正在酝酿中的财富号到底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拭目以待吧。
4.2 智能投顾
互联网金融面临转型的同时,恰巧也是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开始实践,而在理财平台上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即人工智能+投资顾问。投资顾问是理财客户和金融产品之间的桥梁,通过与客户充分沟通,综合考虑他的投资目的、投资预期、风险承受能力而输出资产配置方案——这种服务以往只有高净值人群才享受得到。
而智能投顾一方面处理客户信息和行为数据、另一方面通过算法模型定制资产配置方案,从而完成对两者的衔接,提出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在投入资金后继续提供资金管理、风险监测、定时调仓等服务。
智能投顾肯定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个方向目前国内的大小平台也有很多在做了,然而真正做到有说服力、有让人信服的成绩的还寥寥无几。在智能投顾领域,目前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模型的信服力。智能投顾虽然出发点是用分散化配置降低风险,用数据提供个性化配置,用科技解放人工操作,但模型本身是否能够支撑起这些愿景呢?并不见得。目前市面上可见的所谓智能投顾,最后连接到的配置方案其实只有几个,而配置方案是否能经过金融逻辑的考验也尚存疑问,仅仅是展示该方案的历史表现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平台公信力。平台不仅要提供给用户安全感,也要传达出能够实现智能投顾的实力。智能投顾相当于是把决策权给了平台方,用户自然会对平台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金融产品组合难度。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只能通过建立子账户来实现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认购、赎回和调仓,而不同的产品认购条件、起购金额、赎回时间又不太相同,通道成本也很高,即便是配置方案能够有说服力,想要实现还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目前国内第一批FoF基金正在审批中,预计上半年可能会推出,到时候可能会解决上述的一些问题。(Fund of Funds,中文叫母基金,即专门投资于基金的基金。)
用户理解度。虽然智能投顾极大解放了用户在投资行为上的操作,但仍然需要用户接受资产配置、风险认知、投资策略等观念。目前大量智能投顾产品侧重于投资流程的简洁,但投资是件需要长时间决策的事,如果不能让用户接受这些理念,流程简洁反而会让用户缺乏仪式感和信任感。
大众接受度。最后,目前的智能投顾还更像是一个概念,能够吸引一批用户去尝试,但大规模转化用户仍然还需要一段市场培育期,当然,如果大厂投入力度足够,或许这段培育期就没那么长。
智能投顾领域国内的案例很多,比如理财魔方、弥财、拿铁财经等等,甚至包括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思路和产品形态都大同小异,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普遍存在上述提到的这些问题。
新的销售策略
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想聊一聊基金定投。
固收产品很难做定投的重点在于资产端的不稳定:
假设一个理财平台卖出了月均5000万的定投,第一个月的固收标的有8000万可以满足,但第二个月的固收标的只有4000万,用户的定投需求就无法满足。
但基金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基金的流动性更强,非常提倡通过定投的方式进行认购。
与此同时,对于金融市场不够敏感的小白用户来说,定投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操作方式:判断恰当的买入时点对专业人士来说都非常困难,而分批买入可以均摊买入成本,降低风险。
用户并不是无法承受风险(无非是可承受的风险高低不同而已),而是局限在固收产品的思维里,没有认真面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定投本身其实就是对用户一个很好的教育:从小量资金开始启动接触基金,通过定投的方式认识和感受风险,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
以上都是优势,同样地,也要看看目前的问题在哪里:
转化路径不清晰。用户痛点、启动理由、切入场景、销售漏斗等一系列环节,目前没有看到一家做得特别好的;固收产品的转化路径在各个平台都比较成熟了,而基金定投的转化路径还在起步阶段。
体验普遍较差。也和行业积淀时间相关,目前定投功能的入口、页面之间的衔接、定投之后的管理,都还处在“有这个功能”的阶段,缺乏打磨,进步空间巨大。
重视力度不足。定投不仅仅衔接销售,也是一种操作技巧和投资策略,如果只把它当做一种认购功能,其实是把有价值的事情做小了。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从业务上游到下游同一对定投的认知和定位,让用户自然过渡到定投的操作上,平滑转化为基金用户。
结语
转型求变是大势所趋,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的新的机遇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