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有个马姓邻户,我自幼时就常听到长辈们家长里短他们家有着不孝传统的故事。当然后来这些我确有着亲见,一切都令人唏嘘不已。
据说马家爷爷奶奶年轻时,爷爷惧内,于是年轻时的奶奶很是蛮横无礼。马家爷爷奶奶有三个儿子,早年间公婆也健在,却全然没有天伦之乐的景象。那时她上对年老的公公婆婆大声呵斥不愿供养,下对儿媳有意虐待,更常常唆使她年轻的大儿子借由小事打骂妻子,马家儿媳尤其是大儿媳确实经历了不少苦难更积累着太多的怨恨。总之马家奶奶尽做着对老不敬对幼不怜的丑事,惹得乡邻亲友非议不已。虽常有古道心肠的村人上门劝告甚至村组多次调解但都不能使她改变丝毫。
于是年长者为恶成习,后辈们耳濡目染地默默地印记着这些,也就有了后来更多的不堪故事。
如此持续了不少年头直至马奶奶的公婆过世她自己也老了,奇怪的是马奶奶的儿子们也如同父亲一般有了惧内的习性,马家的儿媳们纷纷掌了家,自此承继了一个轮回。
正所谓“厚积勃发”,马家爷爷奶奶老了且失了儿子和权威,于是马家大儿媳开始不断地“回报”婆婆公公当年对她的“恩德”。她无日不借着可大可小的事由辱骂马家爷爷奶奶老了做不了什么事帮村不了后人,尽吃着闲饭,活着无义。而糟糕的是马家大儿媳的儿子也学着父母的样对着爷爷奶奶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视若仇敌甚至还动手打他的祖辈。作为中间人的马家儿子和媳妇对此视若无睹或还有看戏叫好的恶毒心思,于是不孝的事愈演愈烈。
后来马家儿媳也有了自己的儿媳,却不知为何魔咒似的将当年她婆婆对她的不好全部复制给了她自己的儿媳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她亦常唆使儿子打儿媳甚至全家人齐上阵一起打,可怜的儿媳外乡人,哭救无门,直叫外人看着心酸,听者落泪。
集他家的不堪事更有两件特别使人难言。一则事是马家爷爷过世后马家奶奶算是孤苦伶仃,老人家平日里省吃俭用积着三四千元钱却被儿媳勒令不得使用哪怕是生着病,儿子几家轮养时,过门就得“验资”,少一分就破口大骂。乃至于后来马家奶奶摔伤了都不敢自己买药用,累积其他因素终去年孤寂地离开了人世。另一事则是有关马家大儿媳家媳妇的事。她远嫁他乡却时被家暴,后来因怀孕生子不能外出务工又被一家子断了经济来源。据说每月里女人们那些日子用的卫生巾都得向婆婆要钱买,每次还得受白眼挨骂不能赚钱。还听说她过年回河南老家,她婆婆算好了来回路费,多一毛都不给,使她以泪洗面,恨来人世。
上下逾甲子里他们一家几代人就这样的“以怨报怨”持续地不论孝道几乎成了村里乡间有关孝道传承的反面教材和谈资笑话。我因此学到一句俗话:屋檐的滴水只会落在同一个坑里。且我想这水滴石穿早已击溃了一切的人伦道德,何其不堪!
乡间俚里本多是淳朴善良之人,因此难见为富不仁男盗女娼等为恶的勾当,一直呈现着父慈子孝、田园和谐、其乐融融的景象。而“孝”则是这幅美景图中流转千年不变的基调和核心素材甚至是我中华社会稳定的基石。
“孝”于社会、人群和文化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人与人代际的相处模式。“孝”字本是这种关系的呈现,上“老”下“子”,形象地寓意着人老了后需要子女搀扶而行,继而引申至赡养。
古人曾有卧冰求鲤,拾葚异器,扇枕温衾等等孝道行为,后世美谈。撇开这些前贤先辈们的榜样作用不议,事实上父辈们生育了我们成就了我们,我们回过头来赡养他们这既是经济上的债务偿还也是道德情感上的义务和责任,一代一代的,我们怎可遗忘和抛弃!否则断了,乱了伦常社会如何存续?族群如何延续?文明如何书写?
总之于尘微处的我而言,自有意识就没有不孝的概念甚至念及都有罪孽的刺感。我想面对父辈们的深恩厚德我们除了时刻抱着感恩之心外应当竭尽全力回报,既使他们老有所依亦使我们心有所安!
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