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有一个世界叫数学”这个系列的名字时,我觉得不会有什么人愿意看,因为数学是枯燥的代名词。可当我敲打着键盘输入文字时,自己往往会被其中的奥妙感动到流泪。我想,不是数学不能打动你,是我的文字还无法承载数学的魅力。
第二笔,从我对数学的认识写起。
当我还在高中的时候,也对数学没有太多的热爱,那时的“热爱”取决于我可以考一个高(ji)分(ge)。有一次,有一道比较大小的数学题,当时要比较【log(2)3】和【log(3)4】,不认识log的看图哈:
无论通过设置函数看图像还是求导,抑或看函数凹凸性,都很难比较出结果,当时班里的同学(火箭班哦)也都没有做出来,就等老师讲了。我在午休时还在不停的设函数…偶然的情况我将两个数字都乘以了2,然后log函数计算规则是你可以将2挪移为X数的幂次方,如下图演示:
你会突然发现,【log(2)9】明显是大于3的,而【log(3)16】明显是小于3的,竟就这样豁然开朗!
当时的我只沉浸于能当一次第一(第一个会做这道题的同学、第一个用这么简单方法解体的同学)。
可当我晚上回想的时候,惊觉这根本不只是两个数字的逻辑,而是哲学、是道!
“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如果可以无限放大你身上的一粒尘埃,也会发现它就是一个宇宙。如果可以无限缩小一个宇宙,也可以发现宇宙不过是一粒尘埃。”
当受困于繁复的事物中、迷失与纷乱的观点中,不妨跳出这个量级,将现有的困惑与迷茫都缩影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画面,也许你的方向自然会清楚。当感到空虚无力、惶恐于遥远的未知时,又不妨细致的描述面对的现状,具体化此时的境遇,然后脚踏实地的排列解决办法。在面对数学的早期,在还没有接触高维度概念时,你会发现,其实数学已经在教你用跳脱的视野观察事物、观察自己。
后来我在读老子的《道德经》时,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如果用网络用语说,大致就是“捧杀”。月满则亏的道理。我在读《道德经》时想到的第一个就是之前的那道数学题。其实数学早用它独有的方式展示给我了这些“道”,既是“道”,也是“自然”。
再后来,我开始看《东周列国志》,春秋五伯之一的郑庄公,他本就不受母亲喜爱,继位后,其母后想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共叔段争夺王位。郑庄公表现的处处忍让,其辅臣都以为是他懦弱,但其实只是郑庄公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共叔段自大到犯下滔天大罪,然后一举瓦解其势力,而此时其母后都无法有任何理由包庇爱子,而世间也都会谴责共叔段、称颂郑庄公已是仁至义尽。这真真是一出捧杀的剧情啊。而我还是会想到当初那道数学题,当初可以用扩大1倍的方式检视数字之间的区别……
零零星星的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希望你可以多看看数学,走进数学的世界,不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拼凑,而是用自然界最原始的语言来描述因果循环,来描述历代思想家想要极力说明的哲学、逻辑,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