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红楼梦(二)
我们都知道,小说《红楼梦》原名是叫《石头记》。我看过许许多多红学家的文章,他们都喜欢或是甚至都建议把“红楼梦”的名称改为“石头记”。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石头是最质朴,最本初、最平静、最终极、最哲学、同时也是最令人咀嚼不已的。老话说;多少滋味,尽在不言中。有人曾说;石头亦大矣,直击宇宙,直通宝玉,登高望远,却又具体而微,与全书的核心物件,即宝玉脖子上挂着的那块通灵玉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名称只能是天赐,而非人力所能也。当然我是不敢苟同这些建议,还是更喜欢叫它“红楼梦”为好。因为红者为女性,为红粉、为中庸等。楼者为豪宅,为望族,为人丁等。梦者为浪漫,为苍凉,为幻灭等。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又可叫《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彔》等名称,似乎是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一样。可见这一些名称,仅仅是一种短视的矫情的做作,也只是一种愚昧的通俗的变种罢了。所以有人诗曰;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落泪。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又有好事者诗曰;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豪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我以为,这一些所谓的诗曰,或是书中的人物的音频笑貌与言行举止,都能深深地扎入我的心里,他们的诗词歌赋与园林饮食,也都能在我的心里留下不可磨去的印记。还是古人说得更好;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如果内心有纠结,有矛盾、有冲突的人。我可以说,忏悔也好,自新也好,苛刻也罢,往者都不可谏,来者都可追也。所谓的方之高山之高,我们仍在脚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毛泽东主席说;小说《红楼梦》我看过了五遍,也没有受不好的影响,我把它当作历史来读。它是历史,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王,薛、贾、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其实,“红楼梦”里的情节也清晰地告诫我们,做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真正地验证了一句老话,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也真正地验证了一句词语,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当然“红楼梦”里有很多的青春,欢乐、幸福、聪明、亲情、牵挂。也当然就有很多的悲伤,苦难、仇恨、愚蠢、嫌隙、病死。有人说;在“红楼梦”里的衰败灭亡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矛盾,纠纷、凶险,同时也出现过许多人情,诗赋、伦理。出现过许多鲜花着锦的辉煌与满足,也出现过许多烈火烹油的煎熬与恐惧。这好像是回光返照,生老病死一样,一切的人生与兴衰,一切的快乐与辉煌,都是由满极而溢,盛极而衰的规律而演变而来的,何况是“红楼梦”里的人物呢?所以王国维就说;“红楼梦”一书与任何喜剧相反,是切头切尾的悲剧也。是给人最大的教育或者说,它最大的追求就是思想的,精神的一种解脱。
我以为,一部恢宏的“红楼梦”,它寄托着作者曹雪芹的全部情感。曹雪芹曾表示说;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所以就有人说;满纸荒唐言的心路历程,以及欲天下人共哭之的初心,何止是能打动天下所有的人。曹雪芹是以他艰苦沉重的心情来写林黛玉,以他郑重深曲的笔墨来写薛宝钗,以他酣畅活泼的情调来写王熙凤。所有现代的人就用现代的处世哲学的标准不断地调侃来地说;薛宝钗在做人,林黛玉在作诗;薛宝钗在解决婚姻,林黛玉在进行恋爱;薛宝钗把握着现实,林黛玉沉醉于意境;薛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林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我不知道这一些调侃是否对与错,但我知道,作者曹雪芹的用笔和描绘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或许就是隐藏着一条重要的链接的线索。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物的名字,或许就是宣判着一个人的未来的命运。
我也以为,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为中国文化遗产所建立的一座丰碑。如果没有了曹雪芹,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会有缺失的,会有遗憾的,会是不全面的。就像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托尔斯泰一样。因为没有了他们为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三座文化丰碑,我们就会对英国,法国、俄国和他们的人文,地理、环境,习俗等的了解就会差一些一样。这大概就是曹雪芹的魅力所在吧,这大概也就是读“红楼梦”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