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自媒体如日中天,买个自媒体公共号坐拥上万甚至百万粉丝,直播平台各类网红层出不穷,微博网红更是话题潮流的引领者,这里面不仅有广泛的推广,精准的营销,高质量的内容,或者说高颜值小鲜肉,但这些汇聚到一点就是引爆点,通过一个接一个的爆点,制造了强大的声势和病毒性的传播,关注度也最值越来越高。那么越来越多的人想制造引爆点,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那么流行究竟如何发起传播。
书中首先举例流行病来说明,流行病爆发需要的三个条件:
1.人们传播传染物的行为
2.传染物本身
3.传染物发挥作用所需的环境
当一种流行病爆发时,三个条件就失去了平衡。它被引爆,是因为 一 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一 个两个甚至三个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三个变化条件我称之为:个别人物(Law of the Few)法则、附着力因素( 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则。
个别人物(Law of the Few)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之中包括三个点,一是内行,二是联系员,三是推销员
社会流行浪潮的发展过程与此相似。它们也是由屈指可数的人驱动起来的。在驱动社会流行浪潮方面,让这些人与众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性欲,而是他们是否擅长社交、是否精力旺盛、是否博学以及在同类中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等因素。在这些特别人物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向,通过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活力、热情和个人魅力把爆点传染给大家,然后像病毒一样传播出去
联系员:“六步分离”(米尔格拉姆的连锁信实验),并不是说每一个人与其他人只有六步之隔,它的实际意义是,个别一些人与其他所有人相隔仅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这几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的。他们就是所谓的联系员。作为一名联系员的条件:他结识的人非常多;他会主动与各种领域、各种职务、各行各业的人联系并把他们聚在一起;他联系到的那个人会对他的主动联系做出回应。
内行:正如我们依靠一些人把我们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同样地,我们也是依靠一些人把我们与信息联系起开。既存在人际疏通专家,也存在信息传播专家。
推销员: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一个人、一件事有了说服他人的能力?态度如何转变?实验表明人们的态度的转变不仅仅受到外在言语的影响,更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一些微妙、隐蔽、没有付诸言语的东西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态度。推销员就是一种拥有超感染力的人,而情绪的感染作用表明情绪既可以由里向外流露的,而且可以由外影响内部。能够影响别人情绪的被称之为情绪发送者,极富吸引力的推销员就是一名合格的情绪发送者。
附着力因素( Stickiness Factor)
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将信息传播出去,但是,信息的内容页非常重要。一则信息成功的具体因素在于其“附着性”。它能决定一则信息是否能真正地促成变化,激发人们采取行动。销售的真正困难事让人们花时间去了解广告、记住广告并采取行动。附着力因素这一点,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描述,那就是吸引力。如果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物体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能让人有过目不忘,那这样它被人追捧或者关注度极高的可能性就越高了。
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则
1.流行潮与所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密切相关。
2.环境威力法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
3.环境威力法则的实质就是,对于有些环境来说,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我们的内心状态。
“天时地利人和”,在古人留给我们的这句睿智的环境论描述中就可以知道,我们从没轻视过环境威力。但是作者以更具操作性的思维阐述了对环境威力的理解,并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将环境威力法则分为了“破窗理论”和“150法则”两部分。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有个“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犯罪是可以传染的,就像时装潮流一样,它可以由一扇破玻璃蔓延到整个社会。20世纪80年代是纽约地铁最乱的时代,克林是敦促交通局用“破窗”理论指导实践。首先,他没有去关注犯罪和地铁质量等大问题上,而是先抓住小问题乱涂乱画和逃票现象,因为他认为逃票和乱涂乱画是一种秩序混乱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导致更多更严重地犯罪。果然犯罪率得到了很大的下降。在整顿秩序上,达成一个共识:那些影响生活质量的犯罪看起来不起眼,却恰好是控制暴力犯罪的引爆点。通过整治现实环境中最细小的方面就能够扭转或减轻流行疫的蔓延。